个人介绍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主讲教师:雷毅 杨舰 冯立升 戴吾三 蒋劲松

教师团队:共7

  • 雷毅
  • 杨舰
  • 冯立升
  • 戴吾三
  • 蒋劲松
  • 鲍鸥
  • 刘兵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团队

雷毅

职称:副教授

单位:清华大学

杨舰

职称:教授

单位:清华大学

冯立升

职称:教授

单位:清华大学

戴吾三

职称:研究馆员

单位:清华大学

蒋劲松

职称:副教授

单位:清华大学

鲍鸥

职称:副教授

单位:清华大学

刘兵

职称:教授

单位: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人们研究的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也就是科学可以说成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成是科学。比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而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所以,讲科学和科学技术要有针对性,否则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容易混淆。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创造,创新,很多问题及机会。科技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好好的使用它,才能造福人类呀。

科学技术史的学科价值


科技史研究特有的历史回溯、对进步动力的分析和前瞻性,决定了它是现代化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也是当今社会必具的知识体系之一。正因为如此: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在哈佛大学开设科学史课程,目前美国有30多所大学设有科学史系,还有若干学校在历史系中设科学史专业。欧洲的英国、德国等国的著名大学也设立有科学史或与科学史相关的系。  

在中国,1980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99年初改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上海交通大学199年建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清华大学有研究科技史的传统,目前也有相应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但还没有系级的建制。  20世纪的多半个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造成明显的沟壑,就是自然科学中的理、工、农、医间也形成分野,专业越分越细,科学家、工程师的知识越来越专门化,形成多种相互隔膜的局面。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这样下去对人的培养、发展不利,人成为单边人(或单面人),知识结构有缺陷,思维方式也有局限(如水电、核电之分)。因而,通识教育被提到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科技史的学科价值在于:提供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叉,改善知识结构。  

科技史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必备部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等先生曾多次指出科技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有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史的作用非常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几次重要场合都讲科技史,结合科技创新讲历史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强调各级管理干部、教育家、科学技术家都需具备一定的科技史知识。  

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朱鎔基总理在MIT的演讲,都曾由科技史家提供有关背景资料。     

科技史对人类历史进步动力的分析,体现了这一学科的价值。

科学技术大事记

人类基因研究

1、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中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航天技术

1、2000年12月2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中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2001年1月1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中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中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中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2000年11月29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参考资料


参考书籍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