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国际金融学

主讲教师:赵林海

教师团队:共1

  • 赵林海
学校: 华侨大学
开课院系: 经济与金融学院
专业大类: 经济金融类
开课专业: 金融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 Finance
学分: 3
课时: 54
课程介绍
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和资金融通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在国际间运转的货币和资本以及由于货币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所引发的一系列金融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精通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复杂的国际经济和金融问题,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整而准确地将国际金融这门学科的全貌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后,通晓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
国际金融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广泛,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国际金融理论、国际金融实务和国际金融制度。课程的内容安排就是按照上述三个方面分三篇展开的:第一篇,国际金融理论部分,共有五章内容,主要介绍国际金融学的四个理论支柱,即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和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对理论的阐释,遵循由经典到现代、先易后难、逐渐深入的顺序。第二篇,国际金融实务部分,共有二章内容,包括当今最主要的二类国际金融业务操作,即外汇交易和国际融资。对实务的阐述,我们首先介绍各种实际业务操作的原理和规则,在此基础上,介绍各种实际业务操作的最新发展。第三篇,国际金融制度部分,共有四章内容,主要介绍与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相关的制度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联盟。
教师团队

赵林海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华侨大学

部门:经济与金融学院

职位:金融学系主任

教学方法
应以确保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为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灵活的授课形式。重点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授课教师需要精心制作课件。授课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元素,而授课教师与学生如何实现互动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达到互动并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的目的,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具体做法是:学生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所学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一个主题,小组成员共同研讨,制作供演示的幻灯片,选派代表上台演讲。授课教师适时就演讲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成员作答。演讲结束当场评分,决出各组的名次。这种称作Presentation的教学活动在国外大学国际金融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条件

(一)课程基础雄厚,优势明显

本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申报的《国际金融》课程曾先后获得福建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福建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立项(本课程申报人赵林海是项目组的主要成员)。

2、本课程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编著的教材《国际金融:理论、实务与制度》(原名:《新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学术同仁的大力支持,作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先后获得了华侨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泉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3、申报人赵林海教学和科研业绩良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赵林海于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方向获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导师是我国著名国际金融学家姜波克教授),美国亚拉巴马大学数理金融学访问学者,教育部双语教学骨干教师(金融学专业)培训班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金融学专业)培训班结业。曾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工作,属于“双师型”教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获得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项目二等奖、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七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泉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经济学会优秀论文奖、第六届高等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华侨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和华侨大学优秀教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国际金融领域的教材2部(《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和《外汇投资一点通》)。首批通过华侨大学全英文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全英文讲授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

4、申报人在国际金融和金融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的研究成果和获得奖励荣誉等情况如下: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风险配置理论和粘性预期理论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项目批准号20BJL015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结构性因素对通货紧缩预期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71541012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2CJL019

[4]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重大项目:“具有侨校特色的金融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创新”,项目批准号FGJG202406

[5]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基于预期视角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演化扩散机理、测度与管理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FJ2018B060

[6]第九届金融图书“金羊奖”(《通货膨胀预期及其异质性研究》)

[7]2020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8]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项目二等奖

[9]第二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报告论文奖

[10]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JKCG14-199

[11]华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金融学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12]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高教学刊,2016年第8期.

[13]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探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4]“国际金融学”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思考,华侨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

[15]提高不同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华侨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反映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证券化、电子化、自由化等特征;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反映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反映我校经济金融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特点;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体现我校经济与金融实验室建设规划;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反映我校金融类师资队伍和师资培养规划。

教学效果

2023-2024学年第学期,《国际金融学》评教平均:95.2

参考教材

《国际金融理论、实务与制度》,赵林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

《国际金融新编》,姜波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omas Pugel,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4

《国际金融》第15版,普格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国际金融》第10版,克鲁格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1 课件
文档
.pdf
2020-04-13 655.34KB
14.1 第一章
文档
.ppt
2022-03-08 3.32MB
14.2 第二章
文档
.ppt
2022-03-08 3.24MB
14.2.1 第三章
文档
.ppt
2022-03-08 5.78MB
14.2.2 第四章
文档
.ppt
2022-03-08 3.94MB
14.2.3 第五章
文档
.ppt
2022-03-08 4.16MB
14.2.4 第六章
文档
.ppt
2022-03-08 6.57MB
14.2.5 第七章
文档
.ppt
2022-03-08 6.69MB
14.2.6 第八章
文档
.ppt
2022-03-08 7.79MB
14.2.7 第九章
文档
.ppt
2022-03-08 4.38MB
14.2.8 第十章
文档
.ppt
2022-03-08 6.57MB
14.2.9 第十一章
文档
.pptx
2022-03-08 1.54MB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