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创意思考

冯林 张崴

目录

  • 1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程简介
    • 1.2 什么是思考?
    • 1.3 海绵与淘金:两种思考方式
    • 1.4 思考的心理学基础(一)
    • 1.5 思考的心理学基础(二)
    • 1.6 怎样提高创造力?
  • 2 第二章 思考的历程
    • 2.1 思考的方法
    • 2.2 什么是创意思考?
    • 2.3 什么是批判思考?
  • 3 第三章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 3.1 什么是思维定势?
    • 3.2 思维定势类型(一)
    • 3.3 思维定势类型(二)
    • 3.4 突破思维定式
  • 4 第四章 创意思考类型
    • 4.1 改变思维方向获得创意
    • 4.2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 4.3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 4.4 形象思维及分类
    • 4.5 想象思维
    • 4.6 联想思维
    • 4.7 直觉思维
    • 4.8 灵感思维
    • 4.9 思维导图的概念
    • 4.10 思维导图绘制
  • 5 第五章 创意思考方法(一)
    • 5.1 什么是创意思考方法?
    • 5.2 头脑风暴的概念
    • 5.3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及规则
    • 5.4 头脑风暴实施程序
    • 5.5 学会提问
    • 5.6 典型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
    • 5.7 和田十二法
  • 6 第六章 创意思考方法(二)
    • 6.1 列举法概念
    • 6.2 属性列举法
    • 6.3 希望点列举法
    • 6.4 缺点列举法
    • 6.5 成对列举法
    • 6.6 综合列举法
    • 6.7 组合法的概念
    • 6.8 常见的组合方法
    • 6.9 典型方法——形态分析法
    • 6.10 信息交合法
    • 6.11 分解法
    • 6.12 类比法概念
    • 6.13 类比法原理及方法
    • 6.14 典型方法——综摄法
    • 6.15 类比引申法
  • 7 第七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障碍
    • 7.1 批判性思维及其定义
    • 7.2 批判性思维的构成
    • 7.3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7.4 突破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7.5 批判性思维测评
  • 8 第八章 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 8.1 哲学、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来源 及西方教育
    • 8.2 逻辑和推理
    • 8.3 用逻辑思考与表达
    • 8.4 直言三段论
    • 8.5 道德、法律与美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 9 第九章  批判性思维的中心问题
    • 9.1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9.2 论证
    • 9.3 论证相关问题
    • 9.4 如何评价论证
  • 10 第十章 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 10.1 有歧义的词语
    • 10.2 推理谬误
    • 10.3 证据的可靠性
    • 10.4 干扰性因素
  • 11 第十一章   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 11.1 批判性的思考
    • 11.2 批判性阅读与写作
    • 11.3 批判性科学创新
    • 11.4 批判性的技术创新
  • 12 阅读
    • 12.1 阅读
怎样提高创造力?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优良的个性品质如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总之,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