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

安洪涛

目录

  • 1 课程概述
    • 1.1 说课程
  • 2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 2.1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 2.2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 2.3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
  • 3 第二章  教育研究设计
    • 3.1 第一节  选择研究课题
    • 3.2 第二节  提出研究假设
    • 3.3 第三节  决定研究变量
    • 3.4 第四节 下操作定义
    • 3.5 第五节  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 4 第三章  文献检索
    • 4.1 第一节  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4.2 第二节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途径
    • 4.3 第三节  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 4.4 第四节 文献检索工具
    • 4.5 第五节  教育文献参考工具书
  • 5 第四章  观察研究
    • 5.1 第一节  观察法
    • 5.2 第二节 临床法
    • 5.3 第三节 行为矫正法
  • 6 第五章  调查研究
    • 6.1 第一节  调查研究概述
    • 6.2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 7 第六章  实验研究
    • 7.1 第一节  实验法概述
    • 7.2 第二节 实验变量与实验效度
    • 7.3 第三节  实验配组和实验设计类型
  • 8 第七章  历史研究
    • 8.1 第一节 历史法
    • 8.2 第二节 文献法
    • 8.3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 8.4 第四节  比较法
  • 9 第八章  测量研究
    • 9.1 第一节 测量法
    • 9.2 第二节 常用的智力测验介绍
    • 9.3 第三节  社会测量法
  • 10 第九章  质的研究方法
    • 10.1 第一节  质的研究
    • 10.2 第二节  个案研究
    • 10.3 第三节 行动研究
    • 10.4 第四节 人种志研究
    • 10.5 第五节 叙事研究
  • 11 第十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11.1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 11.2 第二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 11.3 第三节 描述统计
    • 11.4 第四节 推断统计
  • 12 第十一章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
    • 12.1 第一节 研究论文的分类和撰写步骤
    • 12.2 第二节  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 12.3 第三节 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  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第三节  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检索出所需文献,通过阅读,应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首先要剔除无关的信息,然后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总结,将有用的信息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以便需要时提取。常用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书目登录

 

在研读过原始文献后,研究者通常要对每一篇阅读过的相关文献做一张书目登记卡片。一方面可以为今后重新阅读、查阅提供线索;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准备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书目登录内容一般包含以下信息:题目(主题)、作者(译者)、书刊名称、卷数或期数,出版年月、页数等。

 

二、摘要

 

摘要是关于一份文献主要信息的总结。研究者在阅读原始文献过程中做摘要的目的主要是为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积累,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以备今后查考。摘要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反映文献的特征、要旨、梗概。摘要提供的信息是原始文献信息的浓缩,比书目登录的信息要多。如果文献是书;摘要内容包括主题、概述、评论三部分,可利用出版提要、原书提要、前言、后记、序跋等;如果文献是研究报告,摘要内容包括问题(对研究课题的说明或陈述假设);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测量和分析方法);结果(描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和重要结论)。当然每份摘要前要有完整的书目登录。

按摘要的详简程度可分为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简单扼要地说明研究目的、问题、范围和结果。主要提供线索,不涉及具体的技术性内容,凡介绍会议、述评、总结等一般性内容的文章,大都采用指示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相应要详细些,一般300—700字,基本上能反映原文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目的,材料和方法,重要的数据和论点,研究结论等。凡介绍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文献,大都采用报道性摘要。

对于自用的、为课题研究准备的摘要,灵活性可大些,详简程度可酌情决定。投稿用的摘要要根据刊物的要求来撰写,并应注明被摘文献的出处,全文字数,编写摘要者要署责任名。

编写摘要并不是对原文中字句的摘抄,也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要通观全文,将原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浓缩、加工、整理,写成意义连贯、语言简洁、表达准确、中心突出的短文。写摘要是研究者科研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个时期或某个专题的若干文献进行系统组织和叙述性概括。研究者写文献综述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自己的课题研究作铺垫,是研究准备阶段的重要一环。这时综述本身不是独立的文献,可能只是文献的一部分(属于绪论、引言部分)。它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设,有助于合理制定研究计划,对研究具有导向作用。二是为他人提供有关信息,使别人能从中获得最新动态和进展的信息。这时综述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成果,是独立的文献,常以论文的形式在期刊上发表。写综述也是研究者科研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1.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目录性综述、文摘性综述、分析性综述。

①目录性综述

按某一专题或某种共同特征将一定时段内出现的内容相似的原始文献题目加以综合描述。这种综述与题录相似,既不反映原始文献的质量,也不涉及作者的观点,只是就事论事地提供信息。如某人做过什么等等。

②文摘性综述

文摘性综述是对文献探讨的问题进行综合描述。它所反映的内容比目录性综述要明确、具体,但对所含的信息不加分析和评论,只是把收集到的文献所论述的问题加以归类,分别描述。如在某个问题上,某人是怎样论述的,其他人又是怎样论述的等等。文摘性综述是课题研究常用的综述形式。

③分析性综述

分析性综述是将原始文献中论及的内容加以归类、浓缩、综合、分析,并附有综述撰写者的见解和评论,甚至作出结论。这类综述要求高,难度大。撰写者除了大量占有资料、熟悉专业内容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这类综述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通常期刊上发表的“综述”、“进展”、“动态”、“述评’’等均属于分析性综述。

2.文献综述的步骤

文献综述大致经历以下几步:

①确定主题   

就是要明确撰写综述的目的,综述给谁看,解决什么问题。重点可放在“新”上,即收集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加以介绍,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重点也可放在“争”上,即对有争议的观点,有分歧的理论进行介绍,加以综述;重点还可以放在“用”上,即介绍实践活动和经验,提供实例供大家参考。

②收集资料

综述的参考价值往往以参考文献的多少、新旧来衡量。文献的获得既要靠研究人员平时的资料积累,又要有意识地去检索查阅。收集资料可以向有关专家请教;从书籍、刊物所附的参考文献中追踪;或利用检索工具查找;还可用计算机检索。一般新课题的综述,所引用的文献最好是近5年内的。用于发表的综述,参考文献要在6~7篇以上。

③研读文献

研读文献是文献综述的关键。通常先浏览,初步获得一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认真研读重点文献,充分熟悉、理解、消化文献内容。研读文献还需要批判性地、创造性地阅读,读出文献的问题所在,并能从中产生新的思路、新的课题。

④撰写综述

根据写综述的目的,以及收集到的文献内容,要确定分哪几个方面去写。论述的每个方面越明确越好,应尽可能包含最新的信息。

3.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有不同的写作形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①引言部分

主要写背景材料、简史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写综述的目的、意义和论述范围。

②主体部分

根据文献的具体情况可分几个问题论述,论述问题的多少要与引言部分呼应,如果某一部分内容特别多,不妨将它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论述,以显条理。主体部分是综述的精华,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比较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论据,给读者提供考虑问题的依据。主体部分论述的问题要明确,如有不同学术见解,一般先说肯定的观点,后说否定的观点,要说明争论的焦点和到目前为止有无结论。引用资料要注意质量,新观点、新方法等应多引用,重复的观点和方法可少引用或不引用,只需将重复的内容归类,提及即可。专业术语的翻译要尽可能规范统一,转述的语句要忠实原文,不要歪曲原作者的意思。

③结语部分

对主体部分作扼要小结,并提出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或展望。这部分是带有总结性的字句,应恰如其分,尤其是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叙述时要留有余地。

④参考文献部分

这部分要将所引用的文献全部列出。未发表的资料可在文中引用处注明,不再列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列出均有一定格式,应按要求排列。参考文献部分除了表明综述中资料有可靠来源,也表示对原作者劳动的尊重,并且还为读者深入了解或探讨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因此必须核对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