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临床法
一、什么是临床法
临床法是皮亚杰为研究儿童认知能力而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1929年,皮亚杰首次运用临床法这一术语,因为他认为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与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很相似。
临床法将观察、访谈、测验、实验等方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通过灵活多样的口头交谈和对儿童实物操作的观察来探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临床法十分强调观察和操作,因为观察是研究的起点,是收集资料的途径,但单纯的观察往往获得的是表面的、零散的资料,难以从整体上对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进行研究,因此临床法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在儿童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对其行为进行观察。换句话说,临床法是对观察法的一种改进。
例如,皮亚杰为研究儿童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做了数量守恒研究。在儿童面前摆一排杯子(8个),让儿童从篮子里取出与杯子相同数目的鸡蛋(8个),一个杯子一个鸡蛋对应摆好,见图4一l第l行。然后将鸡蛋堆在一起,见图4一l第2行,问儿童杯子和鸡蛋是否一样多?为什么?接着,再将鸡蛋与杯子一一对应摆好,恢复到图中第1行的状态,然后将杯子堆在一起,见图第3行,问儿童杯子和鸡蛋是否一样多?为什么?研究结果:3岁儿童与6岁儿 童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一样。3岁儿童通常回答杯子和鸡蛋不一样多,而6岁儿童通常的反应是:杯子和鸡蛋一样多,因为都是8个。
研究结果表明:3岁儿童还不具备数量守恒概念,思维受物体空间形态摆布的的影响,而6岁儿童已具有数量守恒概念,并且思维具有补偿性(即知道杯子或鸡蛋摆放之间的疏密距离有变化),可逆性 (即知道将堆在一起的杯子或鸡蛋的间距拉开可以还原原有状态) 和同一性(即知道不管物体空间形态摆布如何,杯子和鸡蛋的数,量始终没有变)。
二、临床法的特点
早期的临床法是以谈话观察为主,辅之以实物操作。
40年代以后的临床法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口头提问和自然观察。概括起来临床法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在实物操作下进行的实验。临床法是研究者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拟定自变量,设计实物操作的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研究。通常,被试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研究者边提问、边观察,从而获取研究资料。临床法不仅能获得研究结果的资料,还能获得研究过程的资料,探求的是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临床法具有个别实验的性质。
第二个特点是灵活多样的谈话形式。临床法的实施过程中,谈话或提问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运用十分灵活。在确保研究主题的情况下,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回答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谈话过程也可因人而异,没有严格规定的指导语和标准化的程序。主试可围绕主题自由发挥,灵活追问,谈话中不打断儿童的思路,不给予任何暗示,不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目的是要引导儿童将真实的思想说出来,将真实的行为表现出来。
第三个特点是从整体结构出发的自然观察。临床法十分强调观察,但这种观察并非纯自然的观察,而是一种自然性质的实验观察,是一种在实验操作条件下的自然观察,它要求从整体角度出发来观察儿童,以便能获得全面而又真实的资料。
三、临床法的具体运用
临床法的实际运用主要集中在守恒概念、类包含概念、关系概念、相对空间概念等的研究中,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1.守恒研究
守恒是指当事物的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守恒研究有很多种类,如质量守恒、重量守恒、体积守恒、面积守恒、长度守恒、时间守恒、速度守恒等。守恒研究通常是向被试出示二个在数量方面相等的刺激物,然后改变其中某一刺激物的形态,要求被试回答二个刺激物在数量方面是否相等。例如:
①长度守恒 在儿童面前呈现两根同样长的小棒,让儿童操作,将小棒对齐平放。然后将一根小棒向右移动,问儿童,这两根小棒一样长吗?为什么?以考察儿童是否具备长度守恒概念。
②面积守恒 在儿童面前呈现张面积相等的纸板,代表两块大小相同的草地。每块草地上有14间牛舍,有一头牛在吃草。其中左边一块草地上牛舍是集中排放的,右边一块草地上牛舍是散放的,问儿童,两头牛是否可以吃到一样多的草?以测定儿童对草地面积的判断,分析其可逆性。
③重量守恒 在儿童面前呈现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橡皮泥球。要求儿童将其中一个搓成香肠形状或10个小球,问儿童,橡皮泥球与橡皮泥香肠或10个小球是否一样重?为什么?以考察儿童是否具备重量守恒概念。
④液体守恒 在儿童面前呈现A、B两个装有相同数量水的大小相同的玻璃杯子,然后将B杯里的水倒人一个低而宽的玻璃杯(C杯)中,问儿童,C杯的水与A杯的水是否一样多?为什么?然后,将C杯的水再倒回B杯,再将B杯里的水倒人一个高而窄的玻璃杯(D杯)中,问儿童,D杯的水与A杯的水是否一样多?为什么?最后问儿童,C杯和D杯的水是不是一样多?以考察儿童判断液体的多少是否受空间知觉特征的影响,是否能理解容积高矮、宽窄之间的补充关系。
2.类包含研究
类包含涉及逻辑分类,它的原则是:母类必须能包含子类,子类之和不能大于母类。研究类包含目的是为了了解儿童掌握类包含的年龄,以及类包含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年龄特点。皮亚杰用临床法对6岁儿童类包含概念作过研究,他用木珠作为刺激物,这些木珠大多数为咖啡色的,只有两颗是白色的。下面是主试与6岁儿童比斯的对话:(主试提问,儿童回答)
“木珠多,还是咖啡色珠子多?”——“咖啡色的多,因为只有两颗是白的。”“白珠是木珠吗?”——“是。”“那么,木珠多还是咖啡珠多?”——“咖啡的多。”“用木珠做成的项链是什么颜色的?”——“是咖啡色和白色的”(可见他已理解了问题)。“那么,是用木珠做的项链长,还是用咖啡色珠做的长?”——“用咖啡珠做的长。”“你把项链画出来让我看看。”(比斯画了一串黑圈圈,表示咖啡色项链,又画了一串黑圈外加2个白圈,表示木珠项链。)“好,现在看看哪根长?是咖啡色的长,还是木珠的长?”“咖啡色的长”。可见,比斯虽然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并能正确地画出来,他却不能解决咖啡色珠这一子类,包含于木珠这一母类这个问题。
研究表明:6岁前儿童的类包含概念尚未形成。他们直观地知道咖啡色的木珠比白色的木珠多,但不能理解母类(木珠B)与子类(咖啡木珠A,白色木珠A’)之间 B=A+A’的关系。
3.关系概念研究
关系概念指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推理反应。如果A=B,且B=C,则A=C;如果A>B,且B>C,则A>C。关系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度和重量方面,通常所用的刺激物为长度不同的小棍或重量不等的橡皮泥球等。研究程序大致相同,即先演示A与B的关系,再演示B与C的关系,然后问儿童A与C有什么关系。
例如,向儿童呈现两根小棍,A棍长于B棍,再向儿童呈现B棍和C棍,C棍短于B棍。问儿童,A棍和C棍哪根长?在这里A与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儿童必须利用上面两个关系,即A>B,B>C来推论A和C的关系。
关系概念的研究有时涉及序列关系,即研究儿童能否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的顺序进行排列。例如,给儿童10根长度有差别,但误差不大的木棍,要求儿童按由长到短的顺序尽快作出排列,观察其操作步骤,以了解其思维过程。理想的操作过程是将长短不一的木棍一头撞齐,先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根,再从剩余的木棍中找出最长的一根,依次类推。
4.空间概念研究
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涉及儿童的思维是否能摆脱自我中心状态,能否从他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探求儿童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最著名的例子是“三山实验”,即“三座山”实验。在儿童面前呈现一个由形状不同的三座山组成的模型,要求被试围绕着模型转一周,从不同的方位观看模型,然后让被试坐在模型的一边,主试问,假如你对面坐着一个小朋友,他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被试从前后左右各个不同方位拍的照片中选出与坐在对面的 小朋友看到的山相同的一张照片。
三座山的模型可以用三块大小不一,形状相异的石头代替,也可以在一张方纸上,放置用纸板做成的大、中、小三个圆锥体,分别涂上红、黄、蓝色,代替三座山。至于呈现给被试的图片,可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画的透视图,也可以是从不同方位拍的照片,甚至可以混入左右倒转的反向图或反转片,供被试判断选择时用。
四、临床法的评价
临床法的整体设计思想是以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具有清晰的理论框架。它主要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临床法将实验操作、谈话和直接观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既可收集到儿童认知的“结果”、“成就”等资料,又可获得儿童认知的“形成”、“过程”等信息;既可以观测儿童外显的操作行为表现,又可推断儿童内隐的思维发展过程;既有实验法的科学严密性,又有访谈法的自由灵活性,还有观察法的具体直观性。临床法是取众家之长,具有独特风格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的—种有效方法。
临床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如,谈话提问在临床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谈话不是标准化的,是无结构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给原本是定性研究的临床法涂上了浓浓的主观色彩。另外,临床法实际使用仅限于守恒概念、关系概念等少数领域,实验操作形式单一,取样较小,研究结果缺乏有效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