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为矫正法
一、什么是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始于解决儿童各种心理问题和学习行为问题,是行为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治疗方案。行为矫正主要涉及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和处理,也包含对良好行为的培养与巩固。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实践工作者的研究目的往往不是想构建一种理论,寻找一条规律,而是实实在在解决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或改变儿童的某种行为。行为矫正法为此提供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技术。
行为矫正的理论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绝非是先天决定或遗传造成的。问题行为与环境密切联系,问题行为通常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进行了某种不适当的学习,而形成的。既然问题行为是习得的,那么改变不良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进行有系统的重新学习,就一定能使问题行为变化,行为得以矫正。
行为矫正法的实施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
①确定矫正对象和问题行为。
②分析问题行为,弄清问题行为的来龙去脉(如何习得的,如何被强化的等)。
③制定矫正方案,落实具体的矫正措施。
④对行为矫正实施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
⑤综合评定行为矫正的效果。
二、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研究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它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采取矫正措施。一般来说,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形成的,要矫正这种行为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行为矫正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矫正结果.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择要介绍几种。
1.正强化法
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指当儿童从事某一良好行为时,即刻给予他所喜欢的强化物,以此来提高行为发生率的一种矫正方法。
例如,国外有人曾用正强化法来研究儿童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被试为幼儿园大班的5个女孩,这些被试对教师的指令常常无动于衷。研究者为该班教师设计了每天使用的10项指令,如,“坐下”、“把铅笔和纸拿给我”、“把你那张纸折叠好”、“把文具放进你的书包”等。如果儿童在老师发出指令1-5秒内能照着去做,就视为遵循指令。矫正按时间序列设计中的ABAB模式进行。
首先,进行基础测定,连续5天对每个儿童分别发出10项指令,并观察记录她们的行为,教师不作任何反应。结果5天内她们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平均为60%。
其次,矫正措施的介入,连续6天对每个儿童分别发出10项指令,当儿童遵循一项指令时,就马上给予正强化,即口头赞扬,如:“XX真听话”、“XX是个好孩子”、“XX真乖”、“谢谢你”等。结果6天内她们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平均达78%。
再次,当教师撤销言语强化,恢复到基础测定。连续5天遵循指令的行为下降到平均为69%。
最后,再次实施言语强化措施,连续4天,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再次增强,平均达84%。
在正强化法中,作为产生行为后果的强化物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能使某种行为产生的概率升高。强化物种类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糕点、饮料、水果等。
②活动性强化物,如室内外的活动,看电影、电视,看画册,过生日、郊游、运动会等。
③操作性强化物,如拍球、跳绳、骑车、涂颜色、画画、玩彩泥、游戏、剪纸、小制作等。
④拥有性强化物,如奖状、证书、小红星、小红旗或铅笔、小画书、小玩具等。
⑤社会性强化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肯定性的言语评价,如,真棒、好极了、干得好、好孩子等;另一类是积极的动作姿态,如,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的脸、抱一抱、抚摸、点头、微笑、—起玩游戏等。
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法也称阴性强化法,指当儿童某一不良行为发生后,即施予一种厌恶或惩罚性的刺激,使儿童在类似情境下不良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的方法。负强化法通常与惩罚结合起来使用,厌恶刺激或惩罚性刺激包括强烈的否定性言语、警告、瞪眼、暂停某项活动、用力抓住,以及能引起被试不适感的刺激,如弹橡皮圈(被试手腕上套橡皮圈,不良行为发生后,自已拉弹橡皮圈)、刺耳的声音、难闻的气味、轻微的电击等。
例如,某一儿童有吮大拇指的不良行为,老师征得了家长的同意,在儿童的拇指上涂上黄连粉,当儿童一吮拇指就会产生苦的感觉,为了逃避这个厌恶刺激,儿童就不把大拇指含在嘴里。若干次以后,儿童知道不吮拇指可避免苦的感觉,并形成了回避条件反对,从而改掉了吮拇指的习惯。
负强化是通过逃避或回避厌恶刺激来实现不良行为矫正的。对于儿童来说,因为已有语言和意识,所以实施负强化时,可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如批评、训导、斥责等来清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
负强化法通常是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时采用的。运用负强化法要注意:厌恶刺激或惩罚物必须及时呈现,行为与呈现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大;厌恶刺激会对儿童产生不适感,在选择厌恶刺激时要慎重,要为社会道德所容许,不会影响儿童的心身发展与人身安全。另外,负强化常常有惩罚性质,有消极的影响,会引起儿童的不良情绪反应,如哭、闹等;易导致儿童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待别的儿童。因此,运用中最好与正强化法结合起来使用。
3.间歇强化法
间歇强化法是一种不定期的连续强化。它不是对每次发生的行为都进行强化,而是间隔地给予强化,以此来提高行为发生的频率。
间歇强化法可以按行为发生的次数,间隔地进行强化,常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固定比例强化,即当特定行为达到一定次数后施予强化。例如,规定儿童每节课必须举手发言二次,才能得到一颗五角星。这种强化便于操作。二是可变比例强化,即每次强化的行为次数是随机变动的,不可预测的。例如,课堂上儿童举手发言,有时举一次手就能发言,有时举三次、五次才能得到一次发言机会。
间歇强化法还可以按行为发生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化,常用的形式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固定时间强化,有些类似于时间取样法,即强化是在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才实施。例如,固定每周一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是否带手帕,是否剪过指甲等,做到的给予小红花强化。二是可变时间强化,它与固定时间强化不同的是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长短是随机变化的。例如,每周进行一次个人卫生检查,不是固定为每周的某一天,而是一周中的任何一天,每次检查都是随机安排的。
运用间歇强化法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强化都有其长处和局限,必须针对矫正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作出选择;一般来说,固定间隔强化易于操作,而可变间隔强化效果较好,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另外,要把握好强化频率,通常实施开始阶段,强化频率要高,确保所需行为的出现,然后才逐渐减少强化次数。如用固定比例强化时,开始可每5次强化1次,行为相对巩固后,可每10次强化1次,再到每15次强化1次,直至完全退出强化。
4.消退法
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使其不发生或降低发生的频率,采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负强化法常与那些令人生厌的、不愉快的刺激物相联系,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消退法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不良行为,即在某种不良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从而达到降低该行为发生率或使该行为不发生的一种矫正方法。
例如,某—儿童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哭闹、扔东西,家长一见孩子哭闹,就马上给予巧克力、饮料等孩子喜欢的东西,或哄骗、许诺以平息孩子哭闹。这样经常强化,使孩子养成了发脾气哭闹的不良行为。后来家长听从老师的劝告,采拥消退法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即不再迁就孩子的要求,对孩子子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随他去。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不再由着性子哭闹了。
实施消退法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消退是不使用任何刺激物的,行为发生频率的降低较为缓慢;必须撤除不良行为的强化物,否则不良行为会死灰复燃;消退可与正强化结合起来使用,在消退儿童发脾气行为的同时,就应该对他的安静听讲等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强化,这样双管齐下,矫正效果更佳。
5.代币制法
代币制制法是一种人为安排的特殊的奖励系统,指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代币指可以用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强化刺激物,如五角星、小红旗、塑料片、筹码、票证、粘贴纸、记分卡等。当代币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换取糖果、玩具、文具、游戏活动等儿童喜欢的东西或活动,从而引导儿童良好行为的产生和保持。代币相当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货币,但又不是真正的货币,所以称之为代币,而代币制则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交换系统。
代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计数、有明确单位的物品;代币的大小应便于持有、储存、积累;代币是能用来交换行为者所需要的强化物的东西。通常,只要行为者表现出预期的良好行为,就可按规定得到相应的代币,也可以根据行为质量的好坏,增减代币。
例如,有些儿童已经学会了怎样穿衣服,但仍然依赖父母,不是嚷着要父母为自己穿,就是磨磨蹭蹭非让父母干预不可。对此,家长可用代币制来激励孩子生活自理的行为。首先把行为要求明确告诉孩子,即每天早晨起床必须自己穿好衣服、鞋袜,并告诉孩子,每天能独立完成行为要求,可得到一颗五角星,由父母将小红星贴在挂历上当天的日期下,达不到行为要求的则不给五角星,每到周末统计一周所得五角星的数量,用五角星可以向父母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向孩子公布用五角星可兑换的东西:1颗星可换一块巧克力;2颗星可换一盒冰淇淋;3颗星可玩20分钟游戏机;4颗星可买一本连环画;5颗星可上公园玩半天或吃一次肯德鸡。实施几周后,当孩子穿衣行为明显进步并趋于稳定后,可逐渐提高换取上述强化物所需的星数,或提出新的要求,或延长获取代币和兑换强化物的时间等,帮助孩子逐渐退出代币制,以适应自然环境。
代币制法的具体实施要注意:
①代币奖励的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
②代币的获取标准(怎样的行为可得代币),以及代币与强化物的交换系统(什么时间兑换,多少代币可以兑换怎样的强化物) 应让被试明白;
③代币所兑换的强化物必须具有激励作用,对被试具有吸引力;
④强化物的种类要多样化,标价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被试对强化物需求强烈,强化物标价可高些;代币发放量较大,强化物标价可高些;行为矫正或保持周期较长,强化物标价可高些。强化物的获得既要有可能性,又不至于因容易获得而产生饱厌;
⑤当代币具体实施达到既定目标后,要逐渐向自然情境过渡,使被试的行为在自然情境中得到保持。代币制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它适用范围较广,不仅可对儿童个体行为进行矫治,而且可在群体中实施集体矫正。
6.系统脱敏法
脱敏意思是脱离、消除过敏。系统脱敏法是以小步推进的程序,让被试逐渐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逐步提高儿童所惧怕的有关刺激的强度,从而使儿童对惧怕事物的敏感性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实施系统脱敏法,首先是进行系统脱敏前的准备工作。通过访谈、调查、观察。收集被试的有关信息;了解问题行为的情境及产生惧怕的主要原因;并建立焦虑(或恐惧)梯度表。焦虑梯度表是描述与不同恐惧程度相对应的情境的表格,由低到高排列分档,范围从0——100,恐惧程度的递增缓慢而平稳。例如,一个害怕进黑屋的儿童的焦虑梯度表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见表4—10。
表4-10 某儿童害怕进黑屋的焦虑梯度表
梯度 | 情境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向黑屋走去 走到离黑屋几米远处 走到黑屋门口 敲黑屋的门 推开黑屋的门 走进黑屋 黑屋中有一些陌生人 黑屋中还有4个人 黑屋中只有2个人 黑屋中只剩自己1个人 |
其次,要向被试介绍系统脱敏的原理和过程,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松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是让被试消除紧张心理,全身彻底放松。训练采用紧张——松弛交替练习,每一步大约紧张5~10秒,然后放松5~10秒。
在被试学会放松练习后,并且已制定了焦虑梯度表的基础上,最后便是系统脱敏矫治。让被试躺在睡椅或沙发上,全身放松。当被试感到进入舒适状态时,请他举一下右手食指,这时要求想象焦虑梯度表中最低等级的情境,如果没有焦虑产生,则举右手食指表示,每项情境反复呈现3—4次后,才进入焦虑梯度表上的下一个情境。如果被试表示有焦虑,那么主试应立即停止其想象,等被试再度放松时,让他想象前一项情境。一般,一次完整的脱敏过程大约呈现3—4项不同情境,整个时间大约15~20分钟。当被试完成了焦虑梯度表中最高焦虑情境时,他对现实的恐惧基本上不再敏感了。
以上是采用想象模拟情境进行脱敏的,有时也可采用真实情境脱敏,即被试不是要求通过想象,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系统脱敏,如,有的儿童惧怕老鼠,见到老鼠就会出现恐惧反应(如惊叫等)。对此,可在大人的陪同下,在儿童比较轻松的状态下,边讲故事,边玩有趣的游戏,并逐渐将装有老鼠的笼子移到儿童近处,若儿童不再表现出恐惧反应,就鼓励他逗老鼠玩;若出现恐惧反应,则将老鼠笼退回到较远处。过—段时间再反复进行,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