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献法
一、什么是文献法
文献法指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了解教育事实,探索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文献法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它与历史法有相似之处,常用于研究历史,但它不限于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和预测未来。众所周知,对现状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直接观察可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当然最理想。但研究者不可能每件事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收集与现状有关的文献,经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仍不失为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如,我们想对国内外幼儿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当然能到国外去实地考察一下,看一看以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这当然最好,但条件办不到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国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比较来进行这项研究。
另外,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看,文献法在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被采用。几乎没有一项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真正的研究必须以一定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都是“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去攀登新的高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献法是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在教育研究中,有时文献的获得会比任何其他东西都重要,研究者只要能独占文献的来源,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权威。例如,现存的《论语》是东汉郑玄编辑的,记有孔子与其门生的谈话和问答,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如果没有这本书,要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便难以进行。假设现在某人获得一本比郑玄编辑的《论语》更早、更全面记载孔子活动及言论的文献,那么他就能成为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的专家、权威。道理很简单,他独占了文献的来源,别人无法与他抗衡。
直到现在,能找到并获得国外最新的文献,能占有关键的历史资料,仍是教育研究活勒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当然,这些文献的获得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探索,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和支持。如不具备有关专业的知识,既使文献放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它的价值;要获得国外最新文献需要良好的外语水平;获得关键的历史资料需要文献检索、考证等方面的知识;上网查阅文献也需要知道如何操作,到哪里去查找。
二、文献法的研究步骤
文献法的研究步骤与历史法基本相似,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文献搜集、文献鉴别、文献整合。
文献搜集就是利用各种方式去获取所需要的文献;文献鉴别就是对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文献整合就是对已掌握的文献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章第一节中“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文献法与历史法常常混为一谈。二者在研究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资料,二者的研究步骤基本相同。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如文献法不仅能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预测未来;文献法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又可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辅助手段或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教育研究中,文献法更多地关注教育问题和事件,注重对文献的描述和分析。历史法更多地强调教育现象和理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更多地与教育宏观背景如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科技等相联系,更多地用于教育史研究,更多地关注教育过程和理论,注重对史料的分析和解释。
三、文献法的优缺点
文献资料中积累着丰富的教育事实和教育理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挖掘开发,可加深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文献法的优点有:
①可超越时空条件的限制
文献法可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研究那些受时间或地域限制而无法接近的对象或内容,如对已故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研究;对古代儿童心理观的研究;对国外幼儿发展史的研究等。
②研究范围广泛
文献资料的内容包罗万象,文献法的研究范围可达古今中外,研究既可以是横向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的分析,还可以作长期的趋势研究。
③可排除研究对象的反应性干扰
文献法的直接对象是白纸黑字的文献资料,因而可避免由于被试是人的研究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人为反应。
④样本容量较大、费用较低
采用文献法,样本容量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均可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采用文献法,无需复杂的程序或特殊的设备条件,所需费用较低,效率较高。研究人员可以单干,比较自由方便。
文献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原作者的主观偏见
文献资料的编写往往会带有原作者的主观偏见。编写文献由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意图,如有的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其中夸大成分较多;有的是为了适应某时期、某种形势的要求而作,可能会过分强调当时的时代特征;还有的是为迎合某人的需要或秉承某人的旨意而写,常常会歪曲事实,甚至炮制伪假文献。这些都会给文献法的客观性造成威胁,而文献研究者对此又无法控制。
②历史局限性
文献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距离的。由事实变为文字记载的过程中,往往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愿望,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历史的局限性、时代的特征、阶级的烙印或多或少会反映在文献的字里行间。如果说历史原因、政治因素、技术手段等可能会使原始资料失实的可能性会很大。对一些非常时期(如浮夸风时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等)的有关文献,利用时要慎重,以免以讹传讹。
③缺乏具体性、生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把纸上的东西还原成事实,一方面有赖于原始文献描述的真实程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研究人员通常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定性判断,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结果常常会因人而异,判断的可信度、精确度不高、研究之间也难以比较。
④难以把所需文献查全找齐
保存下来的文献,往往是有选择的保留,往往不很完整,尤其是第一手资料。有些研究领域几乎无文献可以利用。另外,对文献内容的编码困难,难以量化。
文献法从表面看似乎很简单,只需一头扎进故纸堆里,闭门造车就能出成果。其实不然,研究者要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所需的材料,要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挑选出有价值的真品,要从文献的文字描述中重构事实真相,要对远离我们的历史过程作出客观的解释和评价,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文献法要求研究者具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具有雄厚的理论功底,具有多种社会科学知识的扎实基础和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