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又称信息分析法,是一种以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化的文献或其他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资料,并且以数据为素材,对文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事实作出判断,形成研究结论。
内容分析法产生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最先用于社会学研究,后来逐步推广到其他研究领域。典型的例子是方克豪瑟(G. R.Funkhouser)对60年代美国公众最感兴趣问题的研究。他抽取了1960—1970这十年间美国最著名的三家周刊的全部期刊,共1716本作为研究样本。按照《读者指南》栏目上的项目,对期刊中的文章进行分类登记,最后将统计的结果与盖洛普民意调查所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见表7—1)。
表7—1 美国公众60年代感兴趣问题的内容分析和盖洛普民意调查名次排序表
问题类别 | 文章篇数 | 排列顺序 | 盖洛普调查顺序 |
越南战争 种族关系 校园动乱 通货膨胀 电视及传播媒介 犯罪 吸毒 环境与污染 吸烟 贫困 性(道德堕落) 女权 科学与社会 人口 | 861 687 267 234 218 203 173 109 99 74 62 47 47 3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 2 4 5 12* 3 9 6 12* 7 8 12* 12* 12* |
注:盖洛普调查没有10-14,这5个问题均记为相同的顺序数12。两者排列顺序的相关系数为r=0.78,P=0.001
结果表明:方克豪瑟的内容分析法的排序与盖洛普民意调查的顺序不谋而合,结论证实了盖洛普的调查结论。内容分析法可对任何文献形式进行研究,包括书报、杂志、信件、广播、音乐、演讲、录音、电影电视以及幻灯图片等。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对可作比较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如:中国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将两地的小学语文课本按每册的生字、总字数、课文篇数、文体、练习量、作业形式、插图等各个项目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通过文献内容的分析对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如,对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的重点及变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抽取近10年来国内外儿童心理 学的教材作为样本,对教材目录中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哪些章节内容是每种教材中都有的固定内容,哪些章、节内容是新增加的,具有发展趋势的,还有哪些章、节内容开始逐渐淘汰、消亡的等;另外,还可以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如,对学生作业量、作业中的错误类型的定量描述以及学生作品的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语言风格的研究等。
二、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的实施,大致要完成以下步骤:
1.抽取文献样本
抽取文献样本就是选取要进行内容分析的文献。抽样程序和方法与调查研究中的抽样类似,所不同的是内容分析法所抽取的对象是文献,而调查研究抽取的对象通常是被试。文献样本的抽取,首先要决定文献内容的总体。通常要考虑的问题是:从什么文献中抽样?抽哪些文献?抽什么时间段的文献?用什么方法抽样?
例如,研究某校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错误类型。该校一年级所有学生的数学作业本就是这项研究的文献总体。抽样应在总体范围内进行,至于抽哪些学生的作业本,抽多少本,抽哪一时间段的作业本、用什么方法抽样等,则要依研究目的、研究的实际情况而定。又如,对我国教育研究杂志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文章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教育研究》1980-2000年的所有杂志为抽样的文献,从80年代的杂志中随机抽取20本杂志,90年代的杂志中随机抽取20本杂志;然后对每本杂志上的文章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作出判断;最后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定性与定量的文章所占的比重,并对当前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作出结论。
2.确定分析单元和分析类目
分析单元是指描述或解释文献内容时所用的单位,它是登记或抽样时所用的最小单位。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文体研究记录表中横栏的册别就是分析单元。
分析类目是指文献内容的指标项目,相当于观察法中的观察清单。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文体研究记录表中纵栏的各类文体就是分析类目。
确定分析单元相对容易些,一般根据文献的独立单位划分,如书籍的篇章、期刊的册数等。通常抽样单位即是分析单元,抽多少篇文章就有多少个分析单元。如,要对某一作者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假设作者有100篇小说,抽取其中80—90年代的40篇进行内容分析,这抽取的40篇便就是分析单元,即要登录要观察的单位。而每篇小说中语言风格具体内容的划分和分类则是分析类目。
确定分析类目相对复杂些。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的分类。分析类目制定得是否恰当、适度,对于内容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确定分析类目时要注意:
①分析类目要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类目的确定一般按常规的分类体系进行,也可以通过仔细研读文献,按其中包含的共同因素来组织。
②分析类目要在对内容进行判断、登录前确定,不能边分析边补充、边删除,随意改变分类标准。
③分析类目应遵循一般的分类原则。类目要有明确的范围,类目的划分应是穷尽的,无遗漏的,相互排斥的和相互独立的,即类目之间彼此不重复。
④划分类目要彻底,要使每一项内容都有归口处。分析类目宜细不宜粗,因为如果在获得数据后发现分类过细时,相关类目可以合并,但若发现分类过粗,就难以拆细,而是要重新登录。
⑤分析类目最好选择界限清楚的、便于量化的、有明显特征的项目。如选择单词、句子或段落作为分析类目,要比选择主题为分析类目容易识别。
3.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就是用数字描述现象或水平,就是将抽取的文献内容从形式上转化为数量化的过程。量化的最终结果为数字形式,通常用的方式有:二元编码,即以是否形式表示分析类目;频数,即点计文献中出现分析类目的次数;量度,即用工具测定分析类目所反映的量或强度;赋值,即给予文献内容以具体的数值或等级。
量化处理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评判记录就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单元和分析类目对文献样本中的信息进行登录,登录分析类目是否出现和出现的频数。为保证评判记录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判只能记录类目的有无、长短、大小等明显的、可观测的客观状态,避免用主观的评价性意见。
②评判的最终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③对于具有评论成分的内容分析,表示赞扬的、肯定性的内容用+号记录;表示批评的、否定性的内容用一号记录。
④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推断时,不要忽略了基数。
⑤在对主观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评判时,最好要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进行登录,以便进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内容分析结果的信度评定,是对两个以上评判员所作的评判记录结果一致性的分析。评判者对同一分析类目判断的一致性越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越高;一致性越低,可信度也越低。
4.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获得可靠的量化数据以后,最后一步便是对数据作统计分析,描述各类目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比较各类目的异同,得出最终结论。这一步的关键是要合理地对数据作出解释,并自然地从数据中推导出结论。
三、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区别
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对事实认识的方法。但两者在具体分析处理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文献法着重于定性分析,内容分析法着重于定量分析。
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其主要步骤是文献的搜集、查阅,文献的鉴别、评价,文献的归类整理,最后作出评述性的说明。
内容分析法则是对被抽取出来的文献样本作量化处理。首先对文献抽样,然后根据研究目标把文献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和分析类目,再按一定的标准对文献内容进行评判记录,并将文字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最后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主要区别,可归纳如下表(表7—2)。
表7—2 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主要区别表
文 献 法 | 内容分析法 | |
研究性质 | 定性的描述研究 | 定量的分析研究 |
研究方式 | 收集、分析与课题有关的文献 | 对抽取的文献样本进行评判分析 |
研究步骤 | 文献的搜集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 | 文献的抽样、确定分析单元和类目、量化处理、数据分析 |
结果表述 | 对事实材料作出评述性的说明和解释 | 对量化数据作出统计分析 |
四、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内容分析法有以下优点:
①能对文献内容作数量化的描述,结果用数字表达,较直观、简洁。
②按预先制定的分析单元、分析类目来判断和登录文献内容,较客观、有系统。
③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源很多,便于实践工作者掌握运用。
内容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在于:
①在确定分析类目、评判记录、计数体系上的主观性较大。
②数据与结论之间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