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质的研究方法
在我国,随着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方法的不断引介,有些研究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质的研究方法上。总的来说,质的研究可以看作定性研究,因为二者的英文词语相同,都是qualitative research,只是在翻译上有些差异,我国大陆以前译为“定性研究”,港台地区则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理论基础上的。下面就质的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研究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着手,希望能给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质的研究在概念上可以涵盖以上其他一些研究方法,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将质的研究与其他方法并列分节进行介绍。
第一节 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含义
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哲学思想,指研究者针对自然情景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实地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归纳叙述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也称之为实地研究(field study)或参与观察。质的研究是从实际研究中收集所需资料,对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描述事件发展的历程,记录现实情境产生的结果。质的研究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质的研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利用实地收集的资料来形成理论,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的一种研究活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自然主义、后实证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
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近些年来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八十年代后,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人的行为复杂多样,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教育活动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无法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探讨。从而引发美国教育界的“质和量的论战”。1989年美国印地安大学的库巴(E. G. Guba)主持的研究范式国际研讨会使得质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占有一席地位。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
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和统计检验方法的挑战。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归纳的、描述的、自然的、现场参与的研究方法。具体有以下一些特点[1]:
1.质的研究以描述性资料为主,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图片、实物为主要资料来源;
2.质的研究对现场的人、事、物作整体性的研究,对研究对象作整体的认识;
3.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做临床性的探究,注重情境发展线索,从现场的关系结构中发现事件发生、发展的意义;
4.质的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从局内人的观点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5.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取向,从资料搜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验证理论假设;
6.质的研究是人性化的,强调研究者亲自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
7.质的研究是个学习的过程,研究者向被研究者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获得自己价值观的新知觉;
8.质的研究关注的是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像教育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有助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话,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质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就学前教育来说,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管理、幼儿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习动机、同伴关系、校园文化、幼儿园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由于幼儿文字表达还不具备,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难以通过幼儿的自我报告形式获得有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意义。采用质的研究不失为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的研究的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操作方法上弹性较大。实施步骤一般包括: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2.陈述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
3.构建概念框架,抽样;
4.收集材料,分析材料;
5.做出结论,建立理论;
6.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
7.撰写质的研究报告。
质的研究往往以特定时间所收集到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常以个案研究方式进行,研究设计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或日记、笔记、作品等第一手文件的分析,了解个人、事件的影响。例如,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对他的儿子从出生之日起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观察,每天早、中、晚观察三次,并记观察日记,最后写出了全世界第一本《儿童心理学》。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结论有:(1)正常婴儿理解口语,比他自己能模仿声音、音节和听到词而产生的言语要早得多;(2)在开始说话或正确模仿言语声音之前,正常儿童自发地形成在其未来言语中发生并喜欢发出的或近似的全部声音;(3)婴儿产生的言语声音的连续顺序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2]
在教育研究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对于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质的研究更多选特殊性问题;对于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质的研究更倾向于过程性问题;对于意义性问题和情境性问题,二者似乎都适合用质的研究;对于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广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质的研究更适合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对于比较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质的研究一般不适合因果性研究。总的来说质的研究适合自然情景的现象、事件和人的社会行为。下面是一位幼儿园老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初步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操作过程。
家长眼中的好老师-----一次质的研究方法应用的尝试
一、选题的原因
选用质的研究方法,做这么一个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研究方法上的吸引
传统的定性研究,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带有很强的思辨的色彩。上世纪初兴起的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量化的教育研究范式,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在追求教育研究科学化的过程中,这种研究范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定性研究范式而成为了主流的研究范式。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感到量化研究范式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点。在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归结为量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简化,才能按量化的标准去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得不舍弃复杂的教育现象中一些无法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的因素和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外的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以弥补量化研究的缺点。
笔者在平时阅读教育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有一种把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数量化等同起来的倾向。一篇教育论文,仿佛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数据,使用了高级的统计手段,才能算作“高水平”。但传统的定性研究又确实缺少必要的研究规范,所以当笔者初次接触“质的研究”时,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萌发了强烈的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研究的愿望。因而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书籍,请教了一些老师,明白“质的研究”在国外已具有相当的研究规范,并在教育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质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以卜几个主要特点:
1.质的研究是自然的研究。质的研究是对实际所发生的事情的考察,其研究资料注重对纯粹的资料的描述。
2.质的研究是描述性的。质的研究所用的资料以描述性资料为主,研究者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3.质的研究具有归纳的研究取向。质的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是对实际现象的考察、分析和归纳。在具体设计上倾向于个案研究的方式。
4.质的研究具有整体的观点。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的认识,从整体上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
(二)在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前几年,有关素质教育的争论轰轰烈烈,但多数争论缺少基本的逻辑起点。只说素质教育应怎样怎样,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却少有追问。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育成败与否,最终是由社会来衡量的,无论何种类型、何种专业的教育,假使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贡献,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的要求,是我们衡量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
遵循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我认为,在师范学校搞素质教育,首先要调查社会对一个好的老师有哪些素质要求。对幼师而言,就要去向幼儿园、幼儿家长要答案,他们对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有哪些素质要求,目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有哪些缺点,然后再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努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很想了解家长眼中好的老师是怎么样的。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利用“中国期刊网”,我参看了近几年来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的论文。发现: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大部分论文均沿袭了传统的说法,如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幼儿的表率等等,很少有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该问题的。我试图从外在形象、人格特征和知识水平三方面来了解家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访谈前,我把以上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具体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把问题作了一些延伸。提问兼顾三种形式,即开放型提问、含混型提问和封闭型提问,但主要使用的是封闭型问题。开放型提问如:“你觉得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该是怎么样的?”“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封闭型的提问如:“你赞成(幼儿)教师化妆吗?”“你觉得幼儿教师学历要不要很高?”
(二)抽样和材料的收集----访谈
我采用的是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我初步筛选五个对象,这五个对象均为女性(或许是潜意识中觉得比较好沟通些吧),而且与我的关系均不错,平时也有一定的交往,如周末一起逛街、小孩过生日时我送礼物等。我访谈的时间是在幼儿离园的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四十分钟左右。我认为这样比较方便,不太占用家长的时间(因为很多家长接完小孩回去要忙于做饭、料理家务等)。最后我随机选了其中的三个人作为访谈对象,其中一个是我现在正在带的班中幼儿的母亲,另两个是我去年带过的班中幼儿的母亲。
我访谈的第一个对象是王女士。5:00时,我向她提出要和她讨论几个问题,她很热情地说:“刚好我老公今晚有饭局,我们一起去吃肯德基吧,边吃边聊。”由于跟她很熟悉,以前也一起去吃过几次肯德基,我就答应了。大约吃了半小时左右,我们聊入了正题,最后由她付了饭钱,后来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是她的孩子)又一起去逛了书店,我送了一本书给她的孩子。
与陆女士和吕女士的访谈都在我的办公室进行,我先问她们有没有急事,她们说没有,我就说我正在做个课题,想聊聊教育方面的问题,她们都答应得很爽快。
与三个访谈对象的聊天都很愉快,访谈时没有第三者,我的访谈对象很放松,没有一点拘谨的感觉。由于对她们很熟悉,我采用的是现场记录法,没有使用录音机。
(三)对材料的分析
由于预先设置了提问的三方面内容,所以我的材料分析较为简单,我主要是做简单的归纳工作。在分析时我努力把她们的看法与传统的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结合起来。
三、研究结果
(一)被访者介绍
王女士,32岁,本地人,中专学历,市内某运输公司部门组长,平时教育孩子比较有耐心,特别是给孩子讲解问题的时候,很配合,支持老师的下作,经常给儿子买书、读书。
陆女士,32岁,木地人,大专学历,银行职员。她的爱人在法院上班,平时工作很忙,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部分落在她的身上。她很注意发展小孩的兴趣爱好,她的孩子学习钢琴、舞蹈、英语等。她认为孩子的父亲和她都很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很乖,但有些内向。
吕女士,30岁,本科学历,市内某重点中学老师,大学毕业后随丈夫一起来宁波工作。她丈夫也在一所中学教书,两人工作都很忙,平时一般是由孩子的爷爷接送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心,平时很注意与孩子沟通,也经常与我交流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
(二)家长眼中的好老师
家长眼中的好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没有访谈以前,对该问题我也有过种种猜测。我自幼在农村长大,现在我的父母亲都还在农村。对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我有着强烈的体验,特别是在人的观念上。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农村里的亲戚经常说:“做幼儿园的老师好啊!干干净净的,待遇也不错!”“做幼儿园老师轻松,把小孩子一管,随便给他们讲讲故事,又干干净净的,女孩子还想找什么工作啊!”当然他们有时也责骂老师,原因多是学校又要向他们收钱了。凭心而论,我并不觉得做幼儿园老师是一件轻松的事,平时很忙,带小孩也不是如他们说的管管小孩而已,老师要应付众多的检查和评比,加班是很经常的事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城市居民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比较舍得教育投资。我的访谈结果归结为:
1.外在形象方面。
这方面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也比较符合传统的说法。概而言之,幼儿教师要整洁大方,举止得体,对幼儿要亲切。有意思的是,三个访谈对象均首先强调幼儿教师的打扮应给孩子们一种可亲的感觉。王女士说:“(穿着)要与小朋友贴近一些,不穿乱七八糟的衣服,使小孩产生畏惧心理,让孩子活泼一些。”陆女士说:“外表整洁一些,要温柔一些,不要老是凶巴巴的样子,穿着方面不要像电视上一样怪里怪气的,要朴素大方得体,符合教师身份。”吕女士说:“我也是做老师的,我觉得老师的打扮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穿怪里怪气的衣服,幼儿教师的打扮更应给小孩子亲切的感觉,我觉得现在幼儿教师要富有童心。”在对待化妆、戴手饰的态度上,她们均赞成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化些淡妆,可以戴少量首饰,如结婚戒指等。吕女十说:“我希望给孩子带班的老师看上去是有气质的,给人一种很灵活的感觉,不要让人觉得这个老师傻傻的,说话一点品位也没有。”
2.人格特征方面。
在为人师的过程中,我常常强烈地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就是一切,我觉得责任感、教学技巧等都可以从爱心中衍生出来。我的访谈对象均强调了幼儿教师的爱心、耐心的重要性。陆女士说:“教师的性格要和蔼可亲,不能让幼儿等待求问,教师要主动去问,鼓励幼儿非常重要,幼儿的自信心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培养起来的。”过会儿她又补充道:“教师最关键的是引导幼儿好学、求知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去看书,不要人人灌输,学习兴趣很重要。”王女士说:“教师应该有耐心、细心,和幼儿合得来,也就是说教师要富有童心。”我追问了一个相对“时髦”的问题:“如果幼儿园来了男老师,欢不欢迎?”我本来以为她们会挺欢迎男老师的,但她们的回答对男老师不抱很大的肯定。王女士答道:“男老师啊!(她皱了皱眉)怎么说呢,男老师可能在运动、体育课教学方面是挺好的,如果让男老师培养幼儿的全面的素质,这是不可能的。如男老师在讲故事方面,耐心不够,爱心、细心都不够,男老师性格不适合幼儿。”陆女士说:“男老师?可能在培养孩子勇敢方面好一些,其他方面(耐心)不够,比不上女老师,就像她爸爸一样,在锻炼她勇敢方面比我强,可其他方面我比他强。”吕女士的回答则更为谨慎一些:“男老师?我觉得有时是一种炒作作用,好像我上次看到一本杂志说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女老师就会培养出娘娘腔的男孩,而且目前世界范围的幼儿教师基本上还是女老师嘛!”笑了笑她又说:“其实历史上有很多伟人更多是受其母亲影响的。”
3.知识学历方面。
对幼儿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学历,三者的回答有较大的差异。王女士说:“〔幼儿〕教师的学历最起码大专毕业,现在的孩子成热旱,知识丰富,要求老师有多方面的知识。我在家中经常给他讲《十万个为什么?》,他很感兴趣,我们家长经常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陆女士说:“学历不一定要高,只要对工作岗位适应。可能学历高对自身的发展(找更好的工作)有好处,要做点实际的工作,如现在你们了解家长对师资的看法,这样很好(她笑了笑)。像我们银行里面的出纳,你说学历很高有没有必要?操作技能好一些就行了。”吕女士说:“学历稍微高一些总是好的,学历高些可能知识面会广一些,素质也相对要全面些,但做一个好老师,光有学历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做老师有时也是一种天赋,如说像耐心之类的东酉是很难培养的。你说对吗?”我笑笑表示默认。王女士和陆女士还提到了幼儿教师要懂儿童的心理:“心理学知识要精通一些,现在小孩子接受的信息多,什么脑筋都动得出来,我们有时很难知道他在想什么。”“老师要因材施教,不要说大话,应多学些心理学,知道不同的幼儿应该怎样培养。”
当被问及“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一些什么东西?对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小孩学钢琴、舞蹈、书法等,你是如何看待的?”王女士说:“希望孩子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如军事、生活百科等,关键是学习的东西是孩子喜爱的,不要服从大人。如果学习钢琴,要么不学,学就要学得认真,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到底。”陆女士说:`“在幼儿园里想学各方面的知识。在家中,我们让女儿学了许多东西,可我们没有硬性规定,如晚上比较空,听录音机学学英语,在玩中学、偶尔也学钢琴、舞蹈,但我想在里面选一样让她学。”过会儿她又补充道:“现在小孩做事坚持不住,希望老师多培养孩子的毅力。我认为幼儿园里应该学些乐理知识、五线谱。你看,我们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与城市里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学习很努力,可到了工作岗位上,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中长大的。”吕女士说:“这问题很难回答,可能是我个人比较淡泊吧,我对小孩好像并没有什么要求,我觉得小时候培养他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重要的,我希望他很健康,他想学什么,有条件的,我们尽量提供,说实话,我觉得要有大的成就,更多是依靠个人的天分的。”
四、讨论
(一)效度问题
对资料的可信性,我有较大的把握。我对三位访谈者均较为熟悉,平时也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也经常就某些教育现象交换看法,有时也一起发发“牢骚”,所以我认为她们没有故意隐瞒真实想法的动机。
反思我研究的全过程,由于对质的研究了解较少,又是第一次应用,所以在对研究规范的理解、谈话技巧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困难。刚接触质的研究时,觉得很简单,但真正到了谈话,特别是资料整理这一步,就觉得特别困难,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整个研究可能比较幼稚。我认为我的访谈对象在社会上是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而且对教育问题又十分关心,她们的看法在该群体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可能我先进行问卷调查,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会使研究结果更有推广度,也可能在某些问题上研究会更加深入,所以下次如果有可能我将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二)伦理道德问题
我对这次研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是:由于我与访谈对象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她们的小孩在幼儿园上学),她们对我的访谈可能存在一种“拍马屁”的心理,比如可能很想回家去,却碍于面子接受我的访谈,或是由于关系较好,不好意思拒绝。虽然我相信她们会真实地表达她们的想法,但表达方式可能因为我的身份而发生变化,如在问对幼儿园男老师的看法时,她们的表达可能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有所改变。
(引自戚瑞平、李意君《家长眼中的好老师—一次质的研究方法应用的尝试》,《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四、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基础和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量的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科学主义,而质的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则是自然主义、人文主义、解释主义和建构主义。
量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追求客观性、因果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研究方式采用是假设----演绎模式,带有明显的线性、序列特征。量的研究在确定研究假设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测量、实验,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量的研究方法体现精确性和客观性,研究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主观影响,保持价值中立,从而使研究过程和结论客观公正。
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体现主观性、意义性、归纳性、参与性、特例性和专有性。研究方式采用事实----归纳模式。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景中收集、记录描述性资料,通过诠释和移情的途径来归纳分析,揭示和理解教育教学现象及其意义。质的研究选择的样本较小,适合于对微观层面的个别事件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质的研究需要占有并展现典型的事实材料。研究者本人可以适时地提供自己对该事件的经历、了解、看法和反思。正是质的研究这种主观特点,反映了研究者理解该事件的心路历程,从而让读者通过对所描述事件的认同和共鸣来判断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之间的论战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二者之间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泾渭分明的。在方法上,他们是一个可以互相补充的连续统一体。研究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或将二者整合在一项研究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各自的缺陷。
与量的研究相比,质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自然性整体性。
2.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
3.在形成研究思路时,强调保持自然状态和灵活调整。
4.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全面了解信息和归纳整理。
5.在选择研究工具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对质的研究的批评主要有:无法精确描述群体现象;研究过程周期较长、耗时费力;难以检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论在推论方面有所欠缺。
五、质的研究的计划和报告
1.质的研究计划
质的研究计划不象量的研究计划那样细致、具体,通常是粗放的、框架式的,这样给灵活实施计划留有余地。
2.质的研究报告
质的研究报告强调对研究过程的全面报道和深入讨论,对方法和研究关系的详尽、深刻反省有助于读者了解研究过程,从而对研究的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报告可以将类别表述和事件描述结合起来,类别中穿插小段故事或事例,叙述结构按类别层次排列。
质的研究报告写作内容一般包括:引言或介绍、已经目的或主题、相关文献、研究方法或策略(包括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资料的收集、研究者的心境和资料的分析方式)、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讨论和解释以及结论。以上这些内容要点在报告中呈现的顺序、分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作者可以参照研究主题和报告的性质来组织内容。
邓老师教幼儿学绘画
罗 慧
“湖南省幼儿美术活动评估体系研究”是湖南省“九·五”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由湖南省教科所主持,有16所幼儿园参加。作为此课题的负责人,我于1999年上半年在长沙市中心的一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定性研究部分的一个个案报告。
在此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儿所说的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以归纳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在当时当地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验证。
为了某些原因,文中的地名和幼儿园的名字都是虚构的。之所以采取下面的文体,主要是想尝试一种新鲜、独特的、区别于那种既成的、模式化的论文写作方式,希望能得到同行的认同。文中使用第一人称,是为了再现研究现场,让读者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研究者搜集到了现有的材料,从而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还使研究者有机会介绍自己对研究方法的反省,使读者更充分地了解研究的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这个课题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帮助教师调整教育目标,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所以我认为,它并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这种实践是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不偏向的保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育者教育的内容、方法,制约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本文所谈的评价,不是通常概念上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是教师在某一活动中实施的,以活动目标为准绳,着重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即即时性评价。
关于幼儿美术活动及其教育的研究,一直都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从目前来说,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实际上已经建立,如审美与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关系、儿童审美心理、儿童艺术教育的总体构思、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儿童美术能力发展与教育评价、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内容、环节,以及各阶段的特点。除此之外,大量的对幼儿美术教育意义、内容、方法的探讨,不断见诸各理论刊物,这些研究大多从研究者的角度进行理论构建或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探讨幼儿美术的现状、美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等等。但是我认为,还缺乏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的美术教学过程研究。本文试图以一个深入细致的解释性个案调查,再现教师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方式,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情景和过程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抽样
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purposivesampling),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选择幼苗幼儿园,是因为该园是一所办园历史较长、师资力量较雄厚的幼儿园;作为全省的示范性幼儿园,它生源广泛,且具有代表性。
此个案的主角邓老师是我多次观摩过其活动的年轻教师,就我对她的了解而言,她性格开朗,有点大大咧咧,个性里有一种很容易和幼儿亲近的潜质,是一位难得的、非常适宜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尤其是我发现,任何时候,只要一谈起她班上的孩子,她就眉飞色舞起来,她对孩子的喜爱,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是母亲般深沉的爱,而是自己就像长不大的孩子,像朋友一样,每天带着孩子一起玩。所以她组织的活动,孩子们比较随意,也比较投入。
与此同时,我还采访了邓老师周围工作的其他人,有她的领导、同事、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
2、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开放式交谈、非正式交谈和现场观察。访谈的时间大约每次2个小时,地点有时在幼儿园,有时在我的办公室。每次访谈,我都作了记录,或者当时不能记录的,事后我都进行了补记。在记录谈话内容时,我注意同时记下被访者的表情及形体动作,以及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感想。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不管在哪里,我都有意识地避开第三者的在场或参与,目的是不想让访谈者和我自己受其他人的观点干扰。
正式就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方法进行个案调查,是在4月下旬开始的。那天,我按照事先电话的约定,来到了邓老师执教的中三班教室,进去时,她正在组织小朋友分发即将开始的手工作业的用具,如彩色纸、剪刀、胶水等,看那情景,不大像老师带着学生上课,倒有点像姐姐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在自己家里动手做一顿盼望已久的晚饭——虽然有点抓瞎,但气氛令人兴奋。我忽然觉得我好象找到了那种幼儿园里现在少见了的真正适合孩子们的自然、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又多次到了幼儿园,每次从中三班教室出来,我都顺路看看其他的几个班。在这个四月到五月的日子里,为了迎接六月一日的儿童节,各班都在准备。
一天,我出幼儿园大门时,遇到了刚从车上下来的张园长。张园长一脸疲惫的样子,见了我就谈起事情的多和杂,谈起六一的活动安排。虽然选择邓老师作为我个案调查的对象,事先经过园长的同意,但我仍然再一次表示了感谢。她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支持和配合,但言谈中却对邓老师流露了不满。我想,作为领导,她的态度可能会对邓老师有所影响。
为了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邓老师,我还采访了几位家长。5月14日正好是周末,下午四点刚过,就有家长来接孩子。看样子他们也不急着回家,于是我就拉住了一位妈妈。交谈中我发现,她看过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书,懂得的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一点也不比我们很多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少。只是她在谈到自己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看法时,就显得罗嗦而没有条理了,也许她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和考虑的。
3、结果的表述
此报告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定性研究常用的五种成文形式:1) 现实的故事(realist tale),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从被访者的角度将邓老师教学活动评价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描述研究结果;2) 坦诚的故事(confessional tale),介绍我使用的方法和在调查过程中的反省和思考,再现访谈情境和对话片段;3) 印象的故事(improssionist tale),详细描述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和当事人的反应和表情动作;4) 批判的故事(crital tale),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邓老师的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5) 规范的故事(formal tale),尽管我没有试图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理论,但我在研究设计和提问中都尽量反映我的观念和想法,这一点是否正确,下面我将谈到。
4、推广度及其他
定性研究使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当然地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中。但是,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认同。在本项研究中,我不期望研究并制定出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估的标准(也许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想通过剖析邓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使与她有类似情形的教师得到认同,使他们在读到这个报告时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
三、研究结果
1、背景介绍
邓老师1989年毕业于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当时只有18岁。当初因为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所以分到了省会的这所大型幼儿园。十年来,邓老师已经过了两届从小班到大班的循环,现在正带的中班,是在她休完产假后,从小班开始带的,所以她对班上的42个幼儿都很了解。
幼苗幼儿园因为规模较大,综合条件在本市是一流的,每个班拥有一间50平方米的活动室和一间同样大小的寝室,只是寝室仅在午睡时利用,未免可惜,而活动室看起来较大,但40多个小朋友在里面,并不显得宽松。
2、邓老师的指导过程及评价
邓老师每周的教学计划都要经过年级组长检查,她的美术活动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两次集体教学,每次25—30分钟,均在上午进行,每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根据幼儿的爱好,让他们自由选择。
5月19日,正逢美术教学时间,在这之前,我看了她的教案(她们教案都写在由市教委统一印制、发行的“备课本”上,里面有周活动安排和一日教学活动计划等栏目,还有每天各生活环节的内容)。我翻了翻,一般来说,邓老师的教案写得比较简单,年级组长的检查也只是写上“已阅”和日期等字,但是,公开课和有人检查时,就写得比较详细,且看得出有修改的痕迹。
今天是命题画:鲨鱼。教学步骤为:谈话引起兴趣——确定主题和基本结构——绘画设计动态——充实完善画面——讲评作业。
开始上课了,邓老师按照步骤,通过引导幼儿看图片,让幼儿讲鲨鱼的特征后,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张白纸,小朋友拿出家里带来的水笔,就开始画起来。
这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幼儿对鲨鱼的外形了解均为间接的,所以我不断地听到邓老师说:“你这画的是鲨鱼吗?图片上的鲨鱼是什么样?”“好好看看鲨鱼的嘴巴和牙齿应该怎么画。”
当进入第四个步骤时,邓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画面的布局和主次,再认真想想,海里有些什么动物和植物,怎样使画面更好看。我观察到幼儿基本上都在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大多数小朋友很快在画上画了海草、小鱼和蓝蓝的海水。
约30分钟后,邓老师不管小朋友是否画完,都要求把作业交上去,然后一张一张地拿出来,让幼儿评价,最后把几张公认为好的作业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讲“它们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于是,午睡时间,我和邓老师坐在教室里,有了下面的谈话:
问:你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怎样?
答:我认为还可以。幼儿抓住了鲨鱼的特征,嘴巴大大的,牙齿尖尖的,表现得都比较好。有的幼儿还充分发挥了想象,比如某某,在鲨鱼的嘴里画了一个医生,他说那个医生在为鱼治牙病;还有某某,画了大鲨鱼张着大嘴,我问他,这是鲨鱼吗,我怎么看不出,他说,小鱼也看不出,你看它们还一个劲地往里游,鲨鱼会把它们一口吞掉。
问:你为什么反复提醒大家看图片?
答:我也反复要他们自己想想鲨鱼的特征。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不知道会画出什么来,一节课完了,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家长会说,都画了些什么呀,邓老师怎么教的呀!
看来邓老师很明白我问话的用意,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显得胸有成竹。
我又问: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就是像样的作品?
没想到这个对我来说不几句话能说得清的问题,邓老师她们——我是指邓老师以及和她同事的老师们早已总结出来了,她说:大、多、满、变。
接着,她就儿童画形式美方面的标准跟我详细讲了上述四个字的含义。我觉得邓老师讲的东西和我对儿童绘画的理解有点距离,但这个距离在哪里,我还不清楚。凭直觉,我知道邓老师明白我的理解。
3、幼儿园的态度
后来,我就这个问题和张园长交谈。张园长肯定了邓老师的能力,她又谈到,邓老师就是有点不听安排。比如目前都在为庆祝“六·一”做准备,其中之一是园里要求各班布置一期高质量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画展,在“六·一”那天向各方面的领导和家长汇报,可邓老师表现得一点也不积极,“她根本不考虑园里的利益”,张园长这么说。
为这个问题,我又从了解邓老师“六·一”活动的想法开始,和邓老师进行了谈话,我当然没讲张园长的看法,但是邓老师在涉及这个问题时,很气愤:
“迎‘六·一’?纯粹是折磨孩子。你看她们,每天上午、下午还不够,中午还抓着几个孩子不停地折腾,我不打算这么做。”
“那你打算怎么做?据说你们要评奖的。”我说。
“我知道,我肯定是评不上奖的。”邓老师说。
4、家长的态度
有位家长告诉我,“孩子回家后,玩得最多的就是画画。”“您是说,孩子把画画当成玩?”我追问道。
那位家长叹口气说,“到处乱画,墙上、书上,他特别喜欢画,我们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纸呵,笔呵,还买了一些儿童画册,正经学,他又不干了,光是乱来。”
“对孩子画画,你们指导了吗?”我又问。
“怎么没有,每个星期都送他上美术班,还特地找了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那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得过很多奖,听说还有国际奖。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个画家,我们只是想让他受一些艺术的熏陶,提高他的修养,丰富生活。”家长很健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学美术的意义。
我又问,“你觉得效果怎样。”她说,“还可以,我们抓得紧,也舍得投资。”
接着,她告诉我:去年有张作业,邓老师指导的,得了某某杯大赛优秀奖,所以后来送他去上美术班,今年全国书画考级,那么多人报名参考,他考了二级,说明他不错。这孩子,要真认真学,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家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不认真学吗?”我问。
“那也不是,就是老师教的他不喜欢,自己乱来就有劲。还有邓老师也不知怎么了,其实她很有能力的,现在带着孩子们,不知道画些什么,孩子们的作业贴出来,家长都说,越看越不像。”
邓老师是如何看待家长的“批评”的呢?
当我和邓老师谈到这里时,她很顽皮地笑了:我就迎合他们。所以要求小朋友每堂课下来,都要有完整的作品。
你不是还辅导孩子得了奖吗?
邓老师又笑:那张作品是我想好标题,构思好画面,盯着他半个多月完成的。庆香港回归,一只鸽子驮着一群小朋友回家,肯定获奖。
“那考级呢?”我又问。邓老师没有回答,从抽屈里拿出一张纸,放在我面前。
我一看,是“一九九八年度全国书画(业余)考级长沙考区简章”,其中关于儿童画1—5级的要求不多,故原文照抄如下:
级别 考试要求
一级 自选内容:能一般掌握绘画方法,独立完成作品。
二级 命题画: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颜色,大胆想象,表现风景及有少量点缀人物出现。
三级 命题画:色彩、形状、比例较为协调地体现主题,有儿童画特点的反映人物活动场景。
四级 命题画:运用各种绘画手法表现儿童生活,能体现创意精神,有较细致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五级 命题画:讲究比例、结构、透视关系,有较强的创意和想象力及画面整体的协调。
本级别为儿童画最高级别,难度较大。
四、讨论
综合以上收集的材料,应该说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我觉得,幼儿、家长、老师和幼儿园方面,因开展美术活动的目的和动机不同,因而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这样也就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这样我们就产生了下列问题:邓老师的教育观点是否正确,抑或说她的正确观点是否落实在她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如果她没有做到这些,原因在哪里,是否幼儿园和家长的指导思想影响甚至制约了她?这些都涉及到此研究的解释性效度(interpretive ralidity),即作为研究者的我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当事人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从我用相关检验法就邓老师美术教学的问题和不同的人谈话中,我认为,我获得的材料是真实的,也即研究的描述性效度(deseriptive validity)较高。那么,我就得更进一步深层次地思考,邓老师对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其实是很明确的,但她为什么有意违背一部分?如果按照她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运用,会产生什么后果?幼儿园为什么会对她有那样的要求,采取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评估幼儿园的条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那样的考级标准为什么会出现,是否有美术以外的其它原因?这种原因不仅仅对美术教育,对整个教育的扼杀到底有多大?
值得欣慰的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可以就幼儿教育的很多很多问题,和邓老师进行宏观的、微观的广泛交谈和沟通,也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虽然这么做,将我的研究性质从描述、解释型变成了行动型,但是我想,如果邓老师不反对的话,这个研究是符合定性研究基本原则的。我只是想让邓老师知道,每一次教育活动后,都应该试着去挖掘孩子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毕竟“孩子学到我要他学的东西了吗”与“孩子学了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调查结束和邓老师分手时,她说,我愿意从幼儿的身心需要出发做好我的工作,但是我反感打着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旗号,甚至以开展素质教育为名进行不切实际的改革。
这样一来,关注儿童,而不是作业;丰富生活,而不是用强权去妨碍他们的选择;表达爱心,而不是以牺牲其他孩子为代价等等,就可以认为是我此项研究所获得的认识。
这应该不仅仅只是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吧。
(引自《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