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的概述
个案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指综合多种方法,收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对象,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和报告的过程,其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个案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个案特征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可以发挥诊断与矫治的功能。个案研究的特点是集中、深入描述单一个人、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的状态或行为,直观形象地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个案研究常采用访谈、问卷、测量、观察等具体方法。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对个人档案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深层访谈(in-depthinterview)和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
进行个案研究的意义体现在:
1. 学前教育研究历来重视幼儿个体的发展和个别差异,通过个案可以详细描述幼儿个体特征,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2. 可以用个案的具体实例来解释、说明某种抽象的理论和观点,为进一步证实理论或假设提供依据。
3. 验证某种治疗方案或辅导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解决某类问题提供操作性的策略与步骤。
4. 在可能的情况下,试图将个案的研究结论适度地推广到更大的同类群体中去,发现或描述个体或事件的总趋势。
5. 个案研究信息的积累有助于对事物总体的归纳,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分析、理论概括作好准备。
二、个案研究的特征
个案研究通常被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质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的、验证性的、量的研究相对应。事实上个案研究是以研究对象的单一性来界定的。
所谓个案就是现象的一个具体事例,研究者通过生动地描述某一现象,向读者展示理解这一现象的意义。个案研究可以是研究者为了理解感兴趣的某一现象、过程、事件、人物,而选择一个案例进行的细致的研究;个案研究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渠道,针对性地收集、筛选大量有关资料,以深入了解个案内容的研究;个案研究还可以是在自然的实地情景中针对单一个体或问题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目的通常来源于以下三个原因:
1.提供描述。在充实的、情景性的描述中使描述的现象概念化,并赋予现象以意义。
2.提供解释。旨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将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系统地联系起来。
3.提供评估。对可评估的现象进行生动描述和判断,确立独特的理念、主题及模式。
个案研究在于了解研究对象经常发生的行为、事件、状态,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身临其境地探究和分析原因,以描述各种事件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形成整体的解释。除了对个案的全面了解,个案研究还可以形成新的研究假设,作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基础。
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相比各有长短,相辅相成。调查研究更重视研究的广度,强调量的分析,揭示群体的普遍特征;个案研究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强调质的解释,揭示个体的独特条件。因此,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互相取长补短。
按个案研究的性质,研究可以划分为探索性个案研究、描述性个案研究、诠释性个案研究。
按个案研究的对象,研究可以划分为对个人生活史的个案研究、对社会团体发展变化的个案研究、对特殊问题的个案研究、对事件情景的个案研究等。
个案研究的设计以及描述可以考虑以下7个W问题:
(1) 谁(who)
(2) 什么(what)
(3) 地点(where)
(4) 如何(how)
(5) 原因(why)
(6) 时间(when)
(7) 受谁影响(whom)
个案研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1]:
1.研究的问题
个案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研究的目的与性质,必须清楚了解研究的有关问题。研究什么?研究的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过程等。
2.研究的命题
命题是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主体,也是研究设计的依据,把握研究的命题会影响整个研究的进行方向。
3.分析的单位
研究者必须明了自己研究的分析单位,即研究内容在什么层面进行分析,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有效地收集资料。
4.命题与资料的联系
个案研究者依据研究命题,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事件中获取与命题相关的线索和资料,从而描述或解释命题与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
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总的来说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研究问题
2.选择个案案主
3.研究方案设计
4.收集资料
5.分析组织资料
6.解释说明研究成果
7.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例如,以个案研究来探讨某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研究者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研究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决策,如何做决定的。目的是想通过个案的描述分析,提供提高幼儿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策略;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师即个案案主;接下来定义与课堂教学决策相关的一些命题,如教学前的决定、教案的设计、对所教幼儿特性的把握、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决定、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时间的控制、班级经营、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过后的反思、教学观的体现、影响教学决策的相关因素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命题以跟踪录像的方法获取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收集与命题相关的资料,反复观看录像,并拟定个案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组织材料;最后,理清叙述脉络,解释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的模式因人、因内容而异。从个案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以问题切入为主的问题解决模式,和从研究对象着手为主的对象跟踪模式。
(一)问题解决模式
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个案多数着重对问题的解决,就是帮助研究对象解决其行为或人格上的特殊问题。实际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确定问题性质
研究者首先要确认并界定个案的问题行为或人格上的特殊问题,依据该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确定问题的性质。
2.把握问题关键
研究者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核对、评估、分析,从而把握问题的关键。
3.了解问题背景
每个个案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缘由,因此研究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问题的发生过程、条件,个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4.提出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者可以依据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案。
5.实施并检验结果
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多,,这些方法是否具有实效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检验。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或出现新的问题,则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这样不断地循环重复,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6.形成研究结论
研究者在比较评价各种实施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形成对解决问题行为的最终判断。
以上六个步骤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基础,一旦哪个步骤出现问题,可以返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下面是一个问题解决模式的实际案例,虽然个案的写作格式没有与完全按上述六个步骤来写,但个案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与问题解决模式基本吻合。
(二)对象跟踪模式
个案研究的对象跟踪模式是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选择典型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研究,以探讨问题的产生、发展和结果。实际操作也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者应根据个案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对个案问题行为的界定,选择典型的人或事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超常儿童的特点,探索超常儿童的成长规律;那么就应该选择智商高的、学习成绩出众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个案的对象通常是:有生理障碍的儿童、行为偏差的儿童、情绪异常的儿童、天资优秀的儿童等。
2.收集个案资料
全面地收集个案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全面系统的个案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对个案的完整认识。个案资料可以是来自个案本人的个人资料、来自幼儿园的有关记录以及有关个案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的材料。以下资料来源可供进行个案研究时参考。
①个案的个人资料。包括个案当前行为资料,如问题行为的症状和表现,以及身份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籍贯等;个人发展史,如胎儿史、出生及新生儿期的情况、学习情况、人际关系情况等;文档资料,如记录的在园情况、学习记录、测验成绩、照片、绘画作品等;身体心理特征,如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形、健康情况、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以及能力、兴趣、人格、智商、态度、习惯、情绪等。
②幼儿园的有关记录。个案的在园记录比较规范、系统,又有延续性和可比性。资料包括各种情况登记表、测验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同伴关系等。
③家庭和社会背景资料。家庭和社会背景涉及个案的个人生活史,是个案分析的重要信息源。这方面的资料主要有父母年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个案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中的重大事件、社区文化环境、家庭病史等。
收集个案资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调查,也可以是口头的访谈;可以是现场观察记录,也可以是心理测量与评价,可以是查阅文档的分析,也可以是设置情景所获得的行为。
3.诊断与假设
在广泛收集个案资料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测试,以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推论原因——主因、次因、远因、近因等,形成初步的假设。诊断最好能有标准化的测验量表。诊断可以是动力性诊断,即对影响问题行为的各种内在动力的横断研究,以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诊断也可以是临床诊断,即在现场操作过程中的直接诊断;诊断还可以是病源性诊断,旨在了解问题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4.个案资料分析
分析个案资料可以使资料系统化,能更客观地辨识信息,为推论提供依据。个案研究初步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难以直接解释问题,因此需要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加工。
5.个案的矫正与指导
个案研究不仅要提出研究的问题,还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指导性意见,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等方式验证先前的诊断和假设。个案研究在诊断与假设、分析与指导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和推论,因此需要在实际的个案实施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来检验先前主观推断的合理性。
个案的矫正与指导有时需要反复的诊断和指导。如果个案的问题行为没能解决,个案研究需要回到第三步,重新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新的矫正措施,继续观察记录,直到问题的最终解决。
6.形成结论
对个案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建议,得出结论,撰写个案报告是个案研究的最后环节。典型的个案研究报告的格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案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人资料、背景资料、家庭史、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学校生活、社会关系等。
②问题行为的描述:个案的特殊表现,与其他儿童行为表现的异同。
③问题行为的诊断与分析:整理个案资料,分析造成行为差异的原因,作出基本推断。
④矫正策略与指导:提出、实施矫正措施和指导策略,观测、检验策略的有效性。
⑤效果与建议:描述效果,推论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或启示。
四、个案研究的优缺点
个案研究的优点是:能以生动的描述,形象地展示个案,这是定量统计难以做到的;个案研究灵活,可以不断地转变研究重点,采用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研究的需要。
个案研究的局限:研究结论的主观性较强;常常会遇到伦理道德问题;个案研究成果的推广性有限;对研究人员的语言技能、洞察力有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