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

安洪涛

目录

  • 1 课程概述
    • 1.1 说课程
  • 2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 2.1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
    • 2.2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 2.3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
  • 3 第二章  教育研究设计
    • 3.1 第一节  选择研究课题
    • 3.2 第二节  提出研究假设
    • 3.3 第三节  决定研究变量
    • 3.4 第四节 下操作定义
    • 3.5 第五节  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 4 第三章  文献检索
    • 4.1 第一节  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4.2 第二节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途径
    • 4.3 第三节  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 4.4 第四节 文献检索工具
    • 4.5 第五节  教育文献参考工具书
  • 5 第四章  观察研究
    • 5.1 第一节  观察法
    • 5.2 第二节 临床法
    • 5.3 第三节 行为矫正法
  • 6 第五章  调查研究
    • 6.1 第一节  调查研究概述
    • 6.2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 7 第六章  实验研究
    • 7.1 第一节  实验法概述
    • 7.2 第二节 实验变量与实验效度
    • 7.3 第三节  实验配组和实验设计类型
  • 8 第七章  历史研究
    • 8.1 第一节 历史法
    • 8.2 第二节 文献法
    • 8.3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 8.4 第四节  比较法
  • 9 第八章  测量研究
    • 9.1 第一节 测量法
    • 9.2 第二节 常用的智力测验介绍
    • 9.3 第三节  社会测量法
  • 10 第九章  质的研究方法
    • 10.1 第一节  质的研究
    • 10.2 第二节  个案研究
    • 10.3 第三节 行动研究
    • 10.4 第四节 人种志研究
    • 10.5 第五节 叙事研究
  • 11 第十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11.1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 11.2 第二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 11.3 第三节 描述统计
    • 11.4 第四节 推断统计
  • 12 第十一章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
    • 12.1 第一节 研究论文的分类和撰写步骤
    • 12.2 第二节  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 12.3 第三节 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四节 人种志研究

第四节  人种志研究

 

 

一、     人种志研究概述

 

质的研究方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从词源上看,人种志(ethnography)一词中的词根“ethno”就是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s”,意思是“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人种志研究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景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历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1]人种志是人类学的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icresearch)是一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研究,研究者在现场进行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针对所选择的场所和自然发生的对象而作的研究。人种志研究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从初始的观察,推出尝试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再启发进一步的观察,然后修正结论,是在研究情境中所获经验指导下的探索过程。人种志研究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在教育领域,人种志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亚文化、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隐性课程等。

在教学领域,人种志研究适合于对班级、课堂这样相对封闭的系统作经验描述式的研究。如,对课堂情景的分析描述;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景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方法;师生在课堂社会生活中的观点、态度、信念;师生交往;课堂中的合作行为等。例如,1968年,史密斯(L. M. Smith)和杰弗里(W.Geoffrey)在《一个班级的复杂性:对一种教学理论的分析》中,详细描述了他们花了一学期的时间,观察一所平民学校的一个班级,以及作了大量的现场记录。史密斯根据记录,同这个班的教师杰弗里每天进行讨论,以阐明教师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动机,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抽象和概括。

人种志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现象学、解释主义、诠释学、符号互动论、人类学等。常用的方法术语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叙事描述、个案研究、实地调查、扎根理论等。人种志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参与观察,包括与研究对象长期居住、直接联系、反复观察、询问、闲聊等,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技术包括:生活史、面谈、问卷、文献、录音、录像、事件分析等,也可以收集量化的资料。

人种志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因为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是师生个体在环境相关的人、事、物不断交往中构成的意义世界,研究者必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才能解释现象的意义;只有在相同情境中生活的成员才能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并分享他们的价值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关系是解释课堂现象的重要资源,研究者可以依赖教师与学生陈述对情景的理解,运用自然的、生态的方式获得资料。

 

二、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

 

人种志研究是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在特点和方法上与质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种志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需要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人种志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实物分析。人种志研究本质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又非常具体,细节丰富。

人种志的研究逻辑主要是自然主义的探索,研究事先没有严格的理论假设,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理论基础是人类学的跨文化视角和文化相对主义,研究方式是现场研究。人种志的特点有四[2]

一是研究情景的自然性。人种志要求研究者进入自然的研究现场,在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收集资料,描述、记录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自然观察、和无结构访谈。在教育教学上,由于教师的参与具有多种身份,这样可以保证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二是研究视角的整体性。人种志坚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值,都应给予尊重和理解,而不能以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另一种文化的优劣。人种志的研究离不开对研究对象文化背景的探讨,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活动和过程,也不可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文化环境。研究者通常对学校、班级团体内部微观问题作整体把握,捕捉问题的重要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三是研究结果的描述性。人种志研究资料收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研究最后结果呈现形式通常是文学性的、故事性的详尽描述,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程序、研究资料的分析、研究者的自我反思等,目的在于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读者对描述内容产生认同。

四是研究程序的弹性化。人种志研究方法不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正式访谈,也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研究程序富有弹性。设计研究计划时,问题的形成及其定义是可以随时加以修正;研究步骤也非按部就班,直线前进;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同步进行;研究结果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过程中发展概念、形成理论。

从事人种志研究,学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现场研究时间至少半年。人种志研究在实施步骤上很少有固定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有研究价值的现象或问题。对研究现象进行宽泛的、概括化的框定,明确研究的大致范围和问题。

2.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场所。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和实施的可能性,确定具体的研究个案,获准进入研究现场。

3.资料的收集与检核。在自然情境中获取资料,主要方式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三角互证,也可以利用调查、录象、查阅档案等手段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作初步整理。

4.资料分析与诠释。从获得资料中不断提炼假设,形成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对问题进行解释。

5.表述研究结果。以描述形式呈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人种志研究的优缺点

 

人种志方法引进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才是最近几年的事,虽然运用还不普遍,实际操作中还有争议,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理论界已有不少的探讨。对人种志研究方法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人种志研究的优点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能提供详细丰富的生活画面;用跟踪式的资料收集方法,能了解真实情况,达到一定的深度;在研究方法上更细腻,更灵活,有弹性,容易获得新见解,形成新假设;在教育教学现场进行,获得资料更具真实性、适用性,费用相对较少;长期的参与观察,可以避免对研究现象认识的先入为主;强调互动,强调整体,以丰富的描述来提供事实,检验理论。另外,人种志研究过程中,关注价值因素和研究关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人种志研究的缺点是:由于是长期的跟踪研究,费事费力;难以作出精确的推论;在研究数据的信度和研究结果的效度方面欠缺;似乎是在写小说、讲故事;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偏见,需要进行专业训练;观察、访谈记录比较复杂,资料解释的主观性较强;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容易产生角色冲突、情感投入等伦理问题;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有限;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研究结果与研究者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科研素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