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概述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叙事研究就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在此我们探讨的叙事研究特指教育叙事,即在教育研究中所用的叙事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就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通过讲故事的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叙事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分析事物,诠释现象背后的真实。没有对教育事件内在含义的揭示,叙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叙事研究的价值。
教育叙事是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认识教育活动。
教育叙事的从内容上看,首先,要对教育事件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直接描述,从中着重要叙述教师的教育思想,要研究教师的日常生活背后所内隐的思想和教师生活故事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思想框架。其次,是要叙述教师对教育事件的感受和反思,重要的是要倾听教师的心声,感受教师的主观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询教师的行为意义。
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叙述的内容属于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处理的是教师自己面临的教育问题。如,有幼儿园教师以自己为对象,夹叙夹议剖析上科学课的感受和启发。
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对象,包括对教师的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作为“解释”的对象。如,有研究者将某一当了二十年小学校长的工作日记作为文本,通过叙述日记里的事来解释学校管理重心变迁的历程。
二、叙事研究的特点
叙事原本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的方式。通过叙事可以阐释现象背后的真实,帮助我们了解所处的外部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自身体验的内在世界。文学叙事主要关注故事叙述的结构和文学表达形式,而教育叙事研究更关注教师的生活故事,更强调教师的个人体验,更重视教师的意义感受。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特点[①]:
1.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叙事研究秉承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在自然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2.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叙事研究不主张构建抽象理论和追求宏大叙述,而是取材于教育现实中的独特故事。这些看似平淡的故事,却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意义背景。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3.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叙事研究是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常常把研究者本人放到叙述故事中去,并且有时故意放大研究者的声音,让读者了解研究者所思所想。
4.回避对价值的认可
叙事研究主张深入到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体会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因而不回避对价值的认可,并力图揭示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
5.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和情节性
叙事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个孤立事件现象的描述上,而且要考察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事件间的联系。另外,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帐,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6.强调研究结果的深描和归纳
叙事研究追求描述的逼真性和生活写真,强调对故事细节的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深描”,完整再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等。描述越详尽、细致,越能把读者带到现场,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只有“原汁原味”地呈现原始素材,才能为结论的归纳提供足够的证据。
三、叙事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其次要对“事”进行“研究”。叙事研究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六个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
任何事件都可以拿来叙述,但叙事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有实际意义的、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只有确定了研究问题,叙事研究才有了适当的边界。
2.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要与研究目的和典型问题相关,要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相关。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对于获取真实的资料、互动合作、平等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成功的前提因素。
3.进入研究现场
进入现场要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这是研究伦理的要求。进入现场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和教师共同生活,这是叙事研究获得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
4.进行访谈观察
观察访谈是叙事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观察力求客观,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5.整理分析资料
叙事研究强调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整理分析资料要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的影响,要尊重事实,尊重研究对象的声音,要让资料说话。另外,研究者需要在收集到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形成研究的独特意义。
6.撰写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既要详尽描述,又要整体分析,要创设一种“现场感”,把教育事件真实的、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教育中的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智慧的魅力[②]。
四、教育叙事的撰写
教育叙事总体上按文学叙事的写作要求进行,在撰写教育叙事报告时以下一些事项要注意:
教育叙事根植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经历的记录,可以是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是某种意外的教学冲突,但这些事件要具有真实性。教育叙事的叙述必须是真人真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杜撰。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编,以突出细节和焦点。
教育叙事的记述不是记流水帐,不是写教案,不是教学实录,而是有情节、有意义的完整故事,是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的叙事散文。
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能与相关的理论、理念相联系,它可以是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育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效果,也可以是教师忽视了教育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遗憾。
教育叙事情境要有趣,情节要引人入胜,但叙事目的不在于故事如何生动感人,而在于思考的力度。叙事要体现教师的反思,通过反思达到对问题的醒悟、理解和深化。没有反思的实践,是没有质量的实践;没有实践的反思,是没有意义的反思。
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应以直叙为主,教师本人的叙事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教育事件。如“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事件,我会……”等句式。这种叙事表达方式是将教师个人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附着在具体的教育事件上。
教育叙事过程中必须提炼主题。主题就是故事需要说明的问题,体现的理念。教育叙事的主题源于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是在事实基础上产生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理念作为“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案例作为例证。
教育叙事要多元化地收集个人经历或原始素材。除了现场的资料外,象口述、自传、日记、日志、书信等,这些资源往往能揭示许多有关个人的思想、理念、知识、和社会背景。
教育叙事光强调事件的描述还不够,还必须将诠释和理解呈现给读者,因为教育叙事的意义是隐含在事件和故事之中的,只有对诠释、议论、评价,教育故事和事件的内在意义才会被读者领会和把握。
五、叙事研究的局限
叙事研究对于实践一线的教师来说,具有简单、灵活、便于实施和理解的优点,便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其他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叙事研究具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
①叙事研究主观性较强,研究易受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随意性较大,研究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素质,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研究意义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②对研究者有很高的要求,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独具慧眼捕捉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要创设自然轻松的氛围;在分析资料时,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诠释能力;而完成叙事报告则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③叙事研究难以揭示普遍性的问题,难以建构理论。个体的故事不一定能得出一般规律,因此叙事研究的结论推广程度有限。
④叙事研究的可靠性存在问题,研究信度不高,研究结果难以验证。实践中的教育故事是无限的,各式各样,要在其中寻找反例也易如反掌,有时,教育故事和叙事会给教育实践带来误导,引入歧途。
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对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构建个人经验和意义系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叙事研究并非是解决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灵丹妙药,常常需要和其他研究方法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