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成果的评价
一、研究成果的基本条件
研究成果是研究工作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研究的最终结论和表现形式。研究成果通常指正式发表的,通过评审鉴定的,被有关部门采纳应用的,为社会广泛承认的产品。
教育研究成果是通过教育研究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是研究人员智慧的结晶。它的表现形式以文字表述为主,如各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著作等。另外,教育研究成果还有音像制品和实物形式,如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挂图、模型、标本等。无论哪种形式,研究成果都要符合以下条件:
1.正确性
研究成果要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教育的特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成果的概念、含义要符合科学理论,全文事实证据充分,结论正确,经得起实践和逻辑的检验。
2.客观性
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就是客观性。研究结果应是真实可靠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它应经得起科学检验和重复验证。客观性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反映教育实际,所用资料、数据是否属实,准确无误。
3.创新性
研究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研究成果应反映研究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体现对人类知识所作的贡献。创新性主要看成果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填补空白,修正前说,是否具有独到的见解。
4.可读性
研究在追求学术价值的同时,还应考虑实用价值,研究成果的描述应力求文字简练,浅显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观点和结论。可读性主要看成果是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解、接受。
5.效益性
研究成果的效益性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衡量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效益性主要看成果是否为决策部门采纳应用,是否有助于教育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否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
二、研究成果的评定方式和程序
评定是对研究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是对研究成果的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评定是研究过程的逻辑终点。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评定,可以检查课题研究的水平,分析研究的质量,沟通信息,使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被采用,产生效益。衡量研究成果的标准主要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评定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在于考察成果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学术地位,包括理论的建树、观点的创新、方法的突破、空白领域的填补,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等。评定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在于考察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程度,包括研究成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作用的大小,是否切实可行,以及应用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1.研究成果的评定方式
成果评定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①自我评定
由研究者本人按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衡量标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成果评定的基础。
②专家鉴定
邀请有关专家、同行组成成果鉴定小组,通过论文答辩、成果研讨会、成果鉴定会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定。专家鉴定一般由课题立项单位组织进行,根据主持单位的级别,评定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县(区)级、校级。鉴定单位级别越高,对成果的评定标准也就越高。
③评优秀科研成果奖.
评奖是由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组织的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比活动。一般来说,评比组织单位级别越高,对成果评价的标准也就越高。获奖等级越高,说明对该成果的评价越高。
2.研究成果的评定程序
研究成果评定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研究者向课题立项单位提出鉴定申请,填写成果鉴定表。成果鉴定表的内容主要有研究目的、研究过程、成果形式、创新之处、发表采用情况等。其次,聘请专家成立成果鉴定组。将准备鉴定的材料寄送有关专家。最后,实施鉴定,不论是通信鉴定还是会议鉴定,专家都要写出个人鉴定意见或评定的等级,鉴定组组长汇总后作出鉴定结论。
研究成果的评定或多或少带有权威性,通常上级评定下级,学术水平高的评定学术水平低的。
三、研究报告的质量标准
研究报告的质量,与研究本身的质量水平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技巧有关。了解研究报告质量评定标准,有助于研究者以此为依据构建课题研究的整体框架,并为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提供基本思路和参照结构。对于读者来说,则可参考具体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别人的研究报告作出鉴定和评价,以判断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报告质量标准评价表见表11—1。
表11一l 研究报告质量标准评价表
质量标准 | 评定等级 |
好 中 差 | |
一般质量标准 1、观点阐述清楚 2、理论概念、名词术语的界定与解释合理 3、结论客观,不含偏见 4、数据、图表正确无误 5、统计方法恰当,运算正确 6、注意尊重与公正对待研究合作者(包括被试) 7、看问题有创见 8、全文无前后矛盾 9、文字流畅通顺 10、措词准确、通俗易懂 11、条理分明 12、标点符号正确 13、附注格式统一 14、所写规范统一、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全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部分质量标准 1、题目 清晰、简明 关键词恰当 概括性强 2、摘要 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简洁,不超过200字 准确 易于理解 3、文献综述 涉及适当范围 包含有关的重要发现 紧扣研究问题与目的 组织良好 有综合概括性小结 引用方式恰当 4、问题 阐述清楚 范围适当 具理论上的合理性 明确指出其重要意义 与文献综述相联系 正确解释有关名词术语 5、假设 针对研究问题 阐述清楚,易于理解 有理论或发现作为依据 可供检验 6、方法 取样适当 设计合理 说明样本与研究条件特征 详述研究步骤 研究控制适宜 操作定义合理 测量工具可靠 比前人的方法有所改进 统计方法适宜 叙述详细而简洁 7、结果 包含所有有关的重要结果 有效地使用附图 有效地使用附表 统计处理得当 计算无误 说明统计结果的含义 8、讨论 紧紧联系主题 分析合乎逻辑 与前面部分相呼应 合理解释显著与不显著结果 说明结果对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客观分析研究局限 指出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9、结论 基于研究资料与结果 理由充分,无主观偏见 针对问题与假设 阐述简练 10、结语 重述研究问题与假设 简述方法、结果与结论 简短概括 11、参考资料 周到无遗漏 各项信息齐全 校审无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自王坚红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