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汽车刹车距离与道路通行能力
背景和问题:
现代城市生活中交通拥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工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车辆速度越高、密度越大,道路通行能力越大;车速高,刹车距离变大,车辆密度将受到制约。需要对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介绍交通流的基本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汽车刹车距离与道路通行能力两个模型。
(1)交通流的基本参数及其特性
流量q,流速v,密度k,三个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q=kv
速度v和流量k的关系模型:
线性模型 ~适合车流密度适中的情况
vf ~畅行车速(k=0时), kj ~阻塞密度(v=0时)
对数模型 ~车流密度较大时适用
v1~k=kj/e时的车速(理论上), 由观测数据确定.
指数模型 ~车流密度较小时适用
交通流的基本参数及其特性:
km=kj /2 ~最大流量时的密度;vm=vf /2 ~最大流量时的速度
(2)汽车刹车距离模型
刹车距离——从司机决定刹车到车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二者是线性关系吗?
测试数据:
d 与v不是线性关系!需对刹车过程作机理分析,建立d 与v的数学模型.
问题分析:
刹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
反应距离——司机决定刹车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
制动距离——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
反应距离由反应时间和速度决定,而反应时间司机状况、制动系统的灵活性(可看作常数)来决定。
制动距离由制动器作用力、车重、车速、道路、气候…(看作常数)决定。最大制动力与车质量成正比,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
模型假设:
1.刹车距离d 为反应距离d1与制动离d2之和.
2.反应距离d1与车速v 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反应时间.
3.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 :
F作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F与车的质量m 成正比.
模型建立:d = d1 +d2,d1=c1v
制动距离为d2时,制动力F作的功为Fd2
车速从v变成0,动能的变化为
调查交通工程学的相关资料:司机反应时间c1约为0.7~1s,系数c2约为0.01( )
(3)道路通行能力模型
道路通行能力——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通行能力表示道路的容量,交通流量表示道路的负荷.
饱和度——流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 表示道路的负荷程度.
通行能力——在安全条件下,当具有标准长度和技术指标的车辆,以前后两车最小车头间隔连续行驶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最大车辆数N (辆/h).
v~车速(km/h),D~最小车头间隔(m),则 N=1000v/D
最小车头间隔D主要由刹车距离d决定: D=d+d0,,
d0~车身标准长度与两车间安全距离之和,取固定值。
车速v一定时,道路通行能力N与c1,c2,d0(道路、车辆、司机等状况)有关。
在道路、车辆、司机等状况不变时,车速v多大可使通行能力N达到最大。
利用初等方法求得,当时,最大通行能力为
当d0,c1,c2变大时最大通行能力Nm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