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一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及过程。
2.能力目标: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要读懂中华民族的
苦难辉煌史,离不开毛泽东思想这把金钥匙。
【课堂导入】
毛泽东诗词不仅高度浓缩了毛泽东的人生追求、伟大实践和深邃思想,而且也艺术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和勃勃生机。于领略毛泽东诗词的厚重底蕴,有利于把握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贡献。
毛泽东的诗词像浪花一样时时以最相切的距离随社会革命的浪涛而跳跃。同时又像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
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革命蓬勃发展,共产党利用军阀战争的机会,不断壮大革命势力,中国革命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在这期间,毛泽东相继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作品,全面反映了这一期间欣欣向荣、不断胜利的革命形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写出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表现了人民武装力量反击反革命围剿并不断胜利的战斗场景。
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
1949年建国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期,六十年代反对国际反华势力时期,都有不少作为时代强音的诗词作品产生。他的诗,是一部史诗。
1.1.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19C末20C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谈到毛泽东思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同学们应该首先想到毛泽东本人,因为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本人创造出来的。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思想家、天才的军事家,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潇洒浪漫的诗人。
19C末20C初,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严峻时刻,中华民族主权沦丧、经济衰败、生灵涂炭,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多少有识之士在苦苦思索救世拯民的道理,为了实现理想,毛泽东少年离家,1925年9月,毛泽东奉命离开长沙,到大革命策源地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临行前,他依依不舍地重游了岳麓山和橘子洲,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动荡难料的国家命运,他心潮难平,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的诗词作品之一,从词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热血青年的不同凡响和志存高远。长沙对于毛泽东来说,尤其有特殊意义。从1911-1923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3年,长沙是毛泽东人生旅程起始的舞台,是他革命生涯的第一站。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山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但当时的中央却认为他“停止长沙暴动”是“放任工农革命军退走”,是“临阵脱逃”,很快毛泽东就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以讹传讹又演变成“被开除党籍”,这就是毛泽东的“第一落”,.随着后来各场暴动接连失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毛泽东主张的正确性,中央对他的处分也就烟消云散了,毛泽东的境况自然好转。这就是他的“第一起”。
1929年6月红四军召开党代表大会选举前委书记时毛泽东落选了,只好离开红四军到地方上工作,这就是他的“第二落”,几个月以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做出裁决对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关于红军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肯定,毛泽东才被再次请回红四军,这就是他的“第二起”。
由于与当时的中央在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上存在根本分歧,在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被撤消了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的职务,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又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苏二大”上被撤掉了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失去在政府中的领导权,这样,毛泽东先后丧失党权军权和行政领导权变成一个“普通一兵”这种人生低谷从1931年底一直持续到了1935年初,长达四年,毛泽东后来对外国朋友说起他这段异常艰难的处境,他说“他们迷信国际路线,迷信打大城市,迷信外国的政治军事、组织、文化的那一套政策,我们反对那一套过‘左’的政策,我们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可是我们被孤立,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啊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这就是毛泽东的“第三落”。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就是毛泽东的“第三起”从此以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大起大落过,毛泽东“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曲折性和艰难性值得我们了解和深思。
关于毛泽东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八三四一”,即毛泽东活了83岁,掌权41年,活了83岁指的是诞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掌权41年指的是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76年逝世。在“八三四一”的传奇经历中,毛泽东成为一个复杂的伟人,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且被认为是思想上的领导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我们从毛泽东的“三落三起”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与其传奇经历和伟大人格密切相关。、
1.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毛泽东思想”这个特定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1941年3月,毛泽东的读书秘书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这个文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
1943年7月5日刘少奇发表文章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这两个概念,同一天为纪念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抗战6周年,王稼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王稼祥首次直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特定的概念。
1945年5月14、15日两天刘少奇向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首次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阐明了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写入党章的必要性和权威性,中共七大首次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那么毛泽东本人是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呢?这里面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1949年1月毛泽东在修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时指出,将草案中的“毛泽东思想”一律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改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不要把他与马、恩、列、斯并列,说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有了自己一套,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这样不好,我们请他们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1952年9月25号毛泽东批示“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
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起草了一个《关于毛泽东思想应如何解释的通知》这个《通知》上说“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误解,我们认为今后党内同志写文章做报告应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理”毛泽东在审视这个通知时加了一句“在写文章做讲演遇到需要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时候可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等字样”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胡乔木后来解释说“这与苏联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提法不感兴趣有关”。他说“在我们党提出这个毛泽东思想后苏联党始终拒绝承认这个提法,在苏联报刊上绝口不提毛泽东思想这成了一个禁区,凡是中共文件中提了的它在发表时都给删掉,既然苏共是如此态度,而中国革命又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从大局出发还必须搞好与苏共的团结出于这样的考虑,不仅‘历史决议’将毛泽东思想提法删去了,而且在1956年八大也不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表达和阐述,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全党的指导思想”
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时就写不写、如何写毛泽东思想出现了分歧,邓小平为此强调“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0年8月21号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发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庄重地回答说“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我们认为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创造和发展,当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造者还是毛泽东本人。
第二,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全部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实践是不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在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之间作出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辩证对待毛泽东和他的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不同于“毛泽东主义”这种提法。这个“毛泽东主义”最初是作为负面概念,被国民党反共理论家叶青提出来的。叶青原名任卓宣最初是共产党员后来叛变,1941年冬在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之后叶青在重庆出版的《抗战与文化》杂志上发表读后感,提出了“毛泽东主义”这个名词这是国内首次用毛泽东的姓名来指称共产党的理论,叶青认为“毛泽东主义”是所谓“中国的农民主义”即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一个再版”,不久这个概念传播到了延安,1942年2月为了反驳叶青毛泽东的读书秘书张如心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毛泽东主义”作了简要阐释,驳斥了叶青的观点。后来啊这个“毛泽东主义”逐渐演化成正面概念,1942年7月1号邓拓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上发表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1948年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曾想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主要的要学毛泽东主义”并请周恩来和毛泽东刘少奇商量是否可用这一提法,毛泽东在回复中否定了这一提法,认为“不能说毛泽东主义”“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反对将自己与马恩列斯并称,认为使用“毛泽东主义”一词会突出自己,故而反对这一提法。
第四,毛泽东思想不同于国际上流行的“毛主义”这种提法。1950年哈佛大学博士生史华慈首次提出了“毛主义”就是Maoism这一概念认为“毛主义”的三大要义是“马列主义信仰、按照列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党和这个党建立在纯粹的农民运动基础上”并将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并列,这是国际学术界首次使用领导人的姓氏来命名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差别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毛主义”这个称谓更加强调毛泽东本人的个体创造性这不同于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毛主义”这一术语不仅包括毛泽东正确的思想也包括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所以呢我们不应该将毛泽东思想与国际上的“毛主义”混为一谈。
【拓展资料】
【课后作业】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选读《毛泽东诗词》并写一篇读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