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等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方针、政策与现在的社会改革的关系。

3.情感目标:

本课回答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如何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这个重要课题,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心,自觉投身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而努力。

【课堂导入】





【课题讨论】:

  1. 1949101日,我们建立的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

  2.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是无产阶级共和国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1.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录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时间:1949年——1956年。

3.特点: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带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政治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在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各革命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还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因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依然存在,在经济、政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3)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在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坚持马克思在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资产阶级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文化仍然广泛存在。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

主要矛盾:是人们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革命。

2.第二阶段:1953年——1956年。

主要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际是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主要任务: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从而使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课后作业】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 阅读书目: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