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原则、方针。

2.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方针、政策与现在的社会改革的关系。

3.情感目标:

本课回答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如何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这个重要课题,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进而增强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自愿的方式。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较好的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因而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想。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二)以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毛泽东强调: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 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四)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把几亿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的进程中,我们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形式,是为了保护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到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拓展资料】

1.解密红色资本家

    许多人现在谈起企业家,就会提前马云、李嘉诚这些人。其实在中国有一类企业家,被冠以红色资本家的称号。红色资本家,大前提就是爱国,另外还是大资本家,他们不仅富甲一方,而且还拥有红色背景。如果跟这些红色资本家站在一起,马云李嘉诚完成就不能相提并论了。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的四大红色资本家。

        第四名王光英。王光英1983年被委以重任创办了中国光大集团,成为了公司的董事长跟总经理。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驻港的公司。如今光大已经成为了一家庞大的财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人寿、光大金控等等公司。王光英创立了光大为祖国的金融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光英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王槐青。1918年,王槐青入阁任农商部工商司长,继而代理过农商总长。王光英出生于1919年,当年父亲为了纪念巴黎和会,而给他取的名字。王光英早年在北平读书,后来在学校任助教。公私合营的年代,他成为了天津近代化学厂厂长。

        王光英在创办了光大集团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位。

        排名第三的是董建华。董建华出生于1937年,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船王董浩云。父亲董浩云当年为了对抗列强,成立了东方海外公司,从外国船务公司中,打下了一片江山。父亲去世后,董建华接手了东方海外的事业。

        不过在8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世界航运业收到了重创,东方海外差点倒闭。董建华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在霍英东、沈弼等人的帮助下,他重整旗鼓。90年代初,当东方海外新船造成的时候,李嘉诚、霍英东等香港富豪一齐出席开船仪式。董建华将东方海外发展到了父亲的时代都没有的高度。香港回归之后,董建华成为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2005年从特首的位置退下后,他又成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去年,董建华将家族的事业以338亿的价格卖掉了。

        排名第二的是霍英东。霍英东从两手空空变成了香港巨富,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更加传奇的是霍英东从创业时期就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当年因为抗美援朝,中国被联合国制裁,中国的许多物资都被封锁。当时英国管制的香港,成为了走私的通道。不过当时英国佬只想赚钱,却不想真正帮助中国,于是从香港走私到大陆的物资,许多都是以次充好。青年霍英东继承了父亲的货运事业,他常常亲自押运,以公道的价格,把许多的珍贵的物资一船一船运到大陆。当时为了阻止霍英东,英国佬甚至派出了军队追捕霍英东。霍英东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运送物资。因为这份情谊,让中国人记住了霍英东。不过因此霍英东在香港的生意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压。因此霍英东在60年代之后的发展,反而不如李嘉诚、郑裕彤的后来者。霍英东在后来跟何鸿燊入主澳门,事业才上了一层楼。霍英东对于中国的支持是全方面的,特别是在南沙的建设上,他出资修建了虎门大桥。投资了上百亿,在当时还是荒芜的南沙拓荒。另外他出资建成了改革开发后第一个合资大型酒店。他帮助中国重返奥运会的大门。有人统计过,不算出资投资的企业,仅仅纯慈善捐款,到了2005年之前霍英东就已经捐出了超过20亿元。

        1983年霍英东得上了癌症,但是他依然为了祖国的事业奔波,同年他成为了全国政协常委。1993年他成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

        排名第一是荣毅仁。荣毅仁出生于1916年,他的父亲是荣德生,伯父是荣宗敬。父亲跟伯父当年是中国的纺织大王跟面粉大王,在那个年代有荣家衣食半天下的说法。在50年代,荣毅仁将荣家全部资产都捐给了祖国,支持祖国的工商业发展。荣毅仁成为了上海副市长。1979年,荣毅仁被委以重任创办了中信集团。今天中信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财团之一,中信也是荣毅仁留给中国最大的财富。

        1986年底,荣毅仁被美国评为了世界50大知名企业家之一。他还被胡润评为了中国的第一届中国首富。荣毅仁之后还当然了国家副主席。2005年,荣毅仁在北京因病去世。

【课后作业】

1.观看纪录片《解密-红色资本家霍英东》

2.论述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