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存在疑虑,但《时代》周刊显而易见看好邓小平。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以色列总理贝京同时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封面写道:《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
当年9月,在卡特斡旋下,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贝京在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戴维营协议》令人关注,中美关系的改善,同样举世瞩目。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中美关系史上又一重大意义的事件,在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有人高高托着收音机,与一大群过往行人一起收听中美建交的新闻。在人民日报社门前,索取《号外》的民众把大门堵得水泄不通,在天安门的金水桥畔,等着发放《号外》的人排成了好几条长龙。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对于中美关系改善,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时代》周刊也较给力。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杂志首次把邓小平评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本期封面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封面上的邓小平一袭黑色中山装,目光睿智坚定,封面背景为一幅颇有意境的中国青绿山水画,气象万千。在内文报道中,《时代》周刊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20年前,当《时代》周刊把毛泽东选为封面人物,曾引用说:“让中国睡吧,她一旦醒来,世界会感到遗憾。”20年后,当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时,这句话略加修辞变为了:“中国?那里躺着一个睡着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一旦醒来,他将改变世界。”
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不仅因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更为重要的是他促成启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前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时代》周刊为邓小平主政后务实大胆的风格投了赞赏的一票,在一篇题为《新中国的远见者》的文章中,大量篇幅描述的是中国人融入世界的渴望与焦急的步伐,“他们正在抛弃掉许多旧的意识形态包裹……毛时代神圣的自力更生和不靠外部资源原则一去不复返了”。
“邓小平来了”
出人意料的,仅仅一个月后,邓小平的大幅头像再次出现在了《时代》周刊封面上,主题便是《邓小平来了》。原来,应卡特总统邀请,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正式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出访,卡特总统亲自在白宫南草坪主持欢迎仪式,鸣礼炮19响。按照国际礼宾规格,在鸣礼炮方面,接待国家元首为21响,政府总理19响,副总理17响。白宫方面鸣礼炮19响,说明美国政府官方已然承认邓小平是中国政府的首脑。
在《时代》周刊历史上,没有谁在一个半月内如此密集连续登上杂志封面。在封面报道中,《时代》周刊描述:“一个小个子的(才5英尺高),上了年纪的(75岁)中国绅士从华盛顿附近的机场降落的白色波音707上走下,开始了他兴奋的、长达一周的美国访问。”
◆1979年2月5日,邓小平的大幅头像再次出现在了《时代》周刊封面上,主题便是《邓小平来了》。
邓小平访美,迅速在美国掀起全国性的“中国热潮”。他争分夺秒,走访多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据统计,访美9天,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陪同邓小平参观的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指着一本封面有邓小平图像的《时代》周刊,笑着说:“那个时候,认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新闻人物呵。”如今,这次访问已被公认为一次“蜜月之旅”,期间,邓小平在赛马场头戴牛仔帽,向美国民众挥手致意的友好、自信形象也定格在了中美友好交往的篇章中。
此次出访美国前,邓小平其实已在北京会见了《时代》周刊、美联社、美国广播公司等机构来华的27名美国记者。《时代》周刊记者克拉克曾就“移民”、“人权”等主题提问。访美期间,卡特总统与邓小平谈及此类议题。卡特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提出了关于最惠国待遇的法规问题,如果我们只给予中国而不给予苏联,将造成不平衡。邓(小平)对我说,在移民问题上,中国不能同苏联相提并论。他还说:‘如果你要我输送1000万中国人到美国来,那我是十分乐意的。’这话很自然地引起了哄堂大笑。”对于美国记者在华活动等议题,卡特又记载:“我对他说,既然他给我提供1000万中国人,那我将给他提供1万名新闻记者。他放声大笑,并立即表示谢绝。”
1986年再度获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次以《时代》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的身份登上《时代》封面。环绕在邓小平身边的一组新闻照片里,主要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照片,也有他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的照片。
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候选人名单上,一度有美国总统里根、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在《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会议的讨论过程中,众人分歧较大。后来,有关邓小平的提名引起了重视。早在1985年10月,《时代》高级主管和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等组成40多人的参观团,已对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参观团抵达北京后,《时代》方面提出了采访邓小平的要求,很快获准。据曾任《时代》驻北京分社社长的里查德•霍尔尼克回忆,那次采访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直言不讳。他不怕说错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和戈尔巴乔夫等国领导人惟恐说错话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当他谈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时,他不说他死后如何,而是说“当我去见马克思的时候”,引得在场的人都笑了。对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到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的飞速转变,也令到访者惊讶不已,“仅隔几年又到中国故地重游的外国人几乎难以相信自己来到了同一个国家”。
◆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最终,经《时代》周刊总编定夺,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认为:“这一次是因为邓小平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也被摘入报道中。据霍尔尼克回忆,这一决定打破了《时代》周刊遴选“年度风云人物”的惯例:通常,杂志社遴选“年度风云人物”的基本标准为谁在过去12个月内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阿道夫·希特勒就曾于1938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邓小平时却时间跨度大,主要因为他在过去几年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通过改革,力图在体制上保证中国持久的政治稳定,并逐步走上复兴之路。
登上《时代》“亚洲英雄榜”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位普通中国公民,依然受到全世界上百位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志哀的礼遇。3月3日,邓小平的头像又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为了表示对一代伟人的敬意,《时代》周刊将红色字体的刊名(TIME)变为了黑色。
这一次封面报道的主题为:《下一个中国:邓小平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这篇带有告别意味的主文引用了邓小平的4句论述:“致富光荣”,“改革开放必须坚持100年不动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文章还表示:“不管是对中国民众,还是对美国和其余的世界,下一个中国的地貌仍然是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号。”中国何去何从,当时也牵动美国的神经。
◆1997年3月3日,《时代》周刊封面标题:《下一个中国:邓小平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尽管邓小平已经逝世,但《时代》周刊依然对这位改革者抱以敬意。1999年9月27日,中国建国50周年国庆前夕,《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聚在一起。2006年,《时代》周刊(亚洲版)刊登了一份“亚洲英雄榜”,评出过去60年里56位亚洲英雄人物,邓小平上榜。邓小平入选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他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摆脱了贫困,这是史无前例的功绩;他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并向世界强国迈进。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时代》周刊刊发的专栏文章《邓小平之后30年》又写道:“想想吧,在几个世纪的边缘化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重新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每个人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的,而这就是邓小平的遗产。”《邓小平时代》一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2013年曾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在回答“你觉得现在是‘邓小平时代’还是‘后邓小平时代’”的提问时表示:“我认为邓小平的影响现在还是很大,中国现在强了,很多人已经富起来,应该多帮助还没富起来的人。邓小平走的路,他们继续走,只是情况不一样了。”
【课后作业】1: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如何在中国实践并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