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五章第三节
2.主要内容: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能力目标:
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3.情感目标: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系统科学地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课程导入】
【课堂讨论】:观看纪录片《邓小平》,思考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哪些突出贡献?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是从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在于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和认识真理的道路;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必将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看做僵死的教条,加以凝固化,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实践实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开拓性地探索和解决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应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基本纲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实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飞跃,重新焕发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在于它在空间上有世界意义、在时间上有转折意义。社会主义要胜利,这是必然规律,但社会发展规律不同于自然发展规律,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何时何地实现这种胜利,却是依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而定的。而且这种条件的具备,都是主要由人的因素决定的。所以,人的状况如何,人的认识如何,人的选择如何,人的努力如何,对社会主义能否最终胜利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1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受挫,苏联搞了70多年社会主义后却发生剧变,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
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是第一次深刻的重新审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全方位的认真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对马恩社会主义发生理论的第一次突破和创新,那么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和创新。如果说没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努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中的开端,那么也可以说,没有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已经建立起来了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随着苏联的剧变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丧失殆尽。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挽救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而且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是划时代的。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同志既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传奇般的革命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崇高的政治声望,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毛泽东思想和功业的继承人与发扬光大者。在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继邓小平同志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拓展资料】观看纪录片《百年小平》
《百年小平》一书披露了小平所经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邓小平用他的大气和胸襟感染了我们,有在任何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够镇定自若、鼓舞人心的本色以及家庭生活中的自然平和。极有看点和吸引力的还有本书"百名亲历者讲述百年小平"。该书思想深邃,史料丰富,既是一本难得的学习教材,又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
A、 阶级斗争 B、改革 C、物质利益原则 D、 精神文明建设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D、变革社会主义制度
3、我国的改革( )。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 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D、对象是根本制度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
A、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C、 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5、实行对外开放是( )。
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社会主义发展的权宜之计
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
A、 引进外资 B、 自力更生 C、引进外资技术 D、 独立自主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良
E、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2、我国的改革( )。
A、对象是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根本制度 B、目的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C、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动力 D、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E、必须彻底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我国的改革( )。
A、是对体制的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D、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E、实质是改变社会主义方向
4、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 )。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改革是目的
E、稳定是动力
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其中( )。
A、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B、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C、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D、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必须改革和发展 E、稳定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