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2.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3.情感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并指导现实。
【课堂导入】
【课程导入】: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哪些突出成绩?又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2.21世纪初,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介绍21世纪初的中国,资料:
高投入:建国50多年来,GDP增加了10多倍,资源消耗了40多倍。“六五”、“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高消耗: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费水平明显偏高。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4.4倍。高排放: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多占地:土地成本上升。2006年10月31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全国耕地面积是18.27亿亩,18亿亩是红线,不能突破。难循环: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于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部类的生产中,水资源的消耗速率已达零增长。而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低效率: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韩国的1/7。我国重点煤矿原煤生产效率是每人每天3.4吨。而美国是44吨,德国为11吨,俄罗斯为9吨。
l 提出问题:如何破解?中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入思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它既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教更加进步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既是一个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新要求。并且,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我们也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新的实践呼唤我们深化认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好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走一条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路子,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智慧来认识和解决发展问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围绕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如何实现我国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着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出现了一种错误的政绩观。他们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一切,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在这种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驱使下,一些地方出现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给后任者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发展产生偏离。实践证明,一个缺乏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往往同时也缺乏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也好,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好,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造成的。
(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等方针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六)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不少国家经过较长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浪潮的洗礼,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进行理性思考,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尤其是在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国家都在抢抓发展机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发展战略。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
(七)科学发展观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布局等方面作出过一系列理论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的潮流,把新中国引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启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并提出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课题和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奠定了根基。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次全会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3月,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歩,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在党的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拓展资料】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和谐是 ( )
A.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
D.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
二、多项选择题
1.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 )
A.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
B.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友爱的社会
C. 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D. 是没有剥削,没有欺诈行为的社会
二、问答题
1.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