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七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3.情感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并指导现实。

【课堂导入】 阅读材料:中国历史上错失了哪些“战略机遇期”?

                                  材料源自2011年3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5期

代500年来,因决策者保守和思想观念落后于客观现实,中国最少有四次错失过关系到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李·约瑟难题”与第一次错失。英国生物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在其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世界级难题:十六世纪以前经济、政治、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直至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也在盛赞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和科举制度、儒家观念之余,着重研究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这里提及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中国为何、以及如何丧失了第一个通向强盛之路的战略机遇期。进入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第一次全球化高潮涌动,世界历史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原有的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没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及政治制度呼之欲出。值此关头,谁能认准世界大势,率先转型,抛弃封建制度,建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谁就能加快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英、法、荷甚至德、俄、意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抛弃腐朽的封建制度,建立起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

与欧洲各国相反,此时的中国仍然满足于汉唐辉煌和农业经济、儒家礼教、科举制度,对新的世界大潮却视而不见,不思变革。这诚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从未有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面临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其结果是,中国失去率先实现经济政治转型,发展近代科技和大工业的先机,失去了第一个“战略机遇期”。此后,中国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江河日下,由首屈一指的古代世界“超级大国”迅速沦落为 “东亚病夫”,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

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错失。自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迅速超过中国,中日力量对比出现根本性变化,以至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东亚出现“学生打教师”现象。

近代百多年来,中日力量对比之所以出现颠倒历史、也颠倒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是由于中日两国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抓住了战略机遇期,而中国仍然沉溺于“天朝大国”的梦幻中,醉生梦死,错失了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借助近代科技、工业革命而强盛起来的欧美国家大规模东侵,企图把全世界纳入其殖民统治范围,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同时成为欧美侵略对象。欧美列强在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炮击南京的同时,也对日本发动了“炮舰”外交,美国“黑船”甚至开到了江户抛锚。

此时,中日都处于封建社会末世。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日本采取变革措施,搞“明治维新”,学习欧美政治经济制度,大力发展近代科技和大工业,迅速成长为东亚强国。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搞的是“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慈禧太后甚至把好不容易筹措的海军军费用于建造颐和园。其结果是,中日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日本的巨大变化。甲午一战,中国大败于日本。自此日本愈强,中国愈弱,中国成了日本侵略的目标。

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100年前的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并开启了民智。虽然中国这场并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迟到了300年,但如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第三个战略机遇期。

事与愿违的是,辛亥革命虽然革命成功,革命成果却被窃夺。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软骨病”,也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和帝国主义干预,孙中山被迫让位,袁世凯篡权,不久又恢复帝制,革命成果毁于一旦。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和连年内乱。其结果是,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更何谈发展、崛起?

文化大革命部分错失,第四个战略机遇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核能利用、计算机应用、太空开发、新材料研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东亚日本以及韩、新、马、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等所谓“四小龙”、“四小虎”,形成所谓发展“雁阵”,经济迅速崛起。

对中国而言,如能搭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同样能像“四小龙”、“四小虎”一样实现经济起飞。此时的中国,在经历过几个五年计划,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起飞条件。但是,此时中国判断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是日益临近,对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性也进行了不适当的估计,建国后20年间积累的国力被错用。其结果是,中国部分错失了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战略机遇期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时乎时乎不再来”,这是古人对时间宝贵、时间不回头的哲理认识。“战略机遇期”与时间一样,也是“时乎时乎不再来”。中国历史上前两次战略机遇期间隔三个世纪,300年一遇。后几次战略机遇期的间隔较短,也在半个世纪左右。可见战略机遇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崛起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不仅如此,当战略机遇期来临时,能否认识其来临,能否抓住,对国家的命运也是决定性的。前三次战略机遇期的丧失,使中国从古代世界的“超级大国”沦落为弱国,成为挨打对象。其结果是,中国先后因战祸死亡数千万人,损失了大片国土。第四次战略机遇期的部分丧失,虽然不涉及领土和人口损失,却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以至邓小平直接提出了中国的“球籍”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紧紧抓住第四个战略机遇期的尾巴,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咬住发展不放松”,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在其它方面,中国也有不少第一。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离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国人均GDP仍然非常靠后。这要求中国继续坚持发展战略,抓住二十一世纪新的发展机遇期,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使中国真正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国”。

                                       来源:2011年3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5期

【课堂讨论】思考与讨论:中国错失了哪些“战略机遇期”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战略机遇期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讲发展的发展观不是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解决国内外现实问题的需要,是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需要。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全面而科学,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二)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ü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ü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ü     发展依靠人民

ü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ü     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案例:重读“高铁上的中国”。2011年 7月23日20时50分,浙江温州永嘉至温州南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目前此次追尾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伤。

带血的煤--山西吕梁“3•22”瓦斯爆炸事故。截止到26日9时,山西省吕梁地区孝义市驿马乡孟南庄煤矿已经发现62人遇难,10人下落不明。

橡皮坝围拢而成,蓄满水时的水域面积达到22.68万平方米,调节城市气候功能显著。“冬季是延河枯水期,蓄水并非易事!但在今年冬季,我们提前计划,利用延河水退洪尾水蓄水成功,让延安市民过一个湿润惬意的冬天。”延安市政府相关领导说。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实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A 统筹城乡发展
B 统筹区域发展
C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F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G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H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课后作业】:简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