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九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并掌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2.能力目标:
理解如何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
3.情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历史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从现实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始终把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自己新的努力方向;从未来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停步,始终把不断推进中国的文明进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课堂导入】
、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历史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从现实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始终把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自己新的努力方向;从未来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停步,始终把不断推进中国的文明进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国现代化的新起点,必须在此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一方面,我们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随着新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其广泛应用,从全球范围看,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现代化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将会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不能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前行。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在人均产出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延续至15世纪。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未能跟上西方工业革命的步伐,鸦片战争又将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
在惨痛的现实和教训面前,自19世纪初期,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认识到,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推进国家的现代化。他们为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踏上起飞的进程,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1978年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在这种构想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通过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取得了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那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将更加接近美国的水平,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国现代化的新起点,必须在此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明确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方位转变的过程,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一系列变迁,也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既充满着机遇,也充满了新的矛盾和挑战。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在上世纪80年代,在清醒认识基本国情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上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逐渐丰富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新部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突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永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回应了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体现了发展的无限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统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准确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抉择,将指引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三)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屋建瓴,内容丰富,覆盖全面。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落实这一思想,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五点。
第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所决定的主要发展任务有明显的不同。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现代化战略、方针和政策。
第二,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和布局未来的现代化,制定和实施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第三,统筹布局、协调推进现代化各领域的发展。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统筹布局、协调推进各领域的发展,是持续推进现代化并实现既定目标的内在要求。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各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有些方面的不平衡还相当突出。
第四,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必须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必须有效应对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这就必然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第五,加强党对现代化的组织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型现代化,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现代化的任务艰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矛盾会更加集中,解决这些矛盾的回旋余地会相对有限,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比先发国家更大。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必须加强对现代化的组织领导。
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的现代化任务会更加艰巨、挑战会更加严峻。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一定能应对重重挑战,一定能完成各项任务,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就。
【拓展资料】
【阅读材料】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并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设定了两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刻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的动员令,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趋势,科学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无数不同的相互连接的发展阶段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形态,也是由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新征程。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把伟大的理想和目标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分步骤实施和分阶段完成,才能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踏着时代的脚步、把握现实的要求、根据人民的意愿,提出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设新中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纲领的提出,都凝聚了全党奋进的力量,照亮了人民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所处的时代不同,确定的目标也会不同。我们党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提出过“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现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目标稳步迈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国从总体上进入“发展起来”时期以后,对原有“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发展。党的十九大在坚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划分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们党在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纪中叶实现的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到2035年;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向世人清晰地描绘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7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这个历史过程主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回答三大基本问题。第一个历史任务是怎样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在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和回答这个基本问题的人民革命伟大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个历史任务是怎样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尽快消灭贫穷、摆脱落后,实现国家兴旺、民族和睦、人民富裕。经过长期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正在不断地走向富裕。在解决这个历史任务、回答这个基本问题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们面临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回答第三个基本问题、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怎样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强起来”的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以后,我们在“强起来”的目标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们要继续努力,踏上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宽广、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回答“强起来”的问题、完成“强起来”的任务,在理论上拓展了新视野,在实践上作出了新概括。
三、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逻辑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不是因为它们好听、好看和时髦,而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能够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不同,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贫穷。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生存需要”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大量的是“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所提出的问题,是由“富起来”发展到“强起来”所带来的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由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此今后的发展就要更多更好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重要、最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没有农村的、欠发达地区的小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瞄准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考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2049年的更高目标。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们要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分两个阶段继续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人民生活状况:“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中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而到2049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能仅仅考虑5年、10年之内的问题,还要考虑50年、100年乃至更长远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世界上有的国家虽然一度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最终没有胜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掉入了各种各样的“陷阱”,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有关。这就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就已经在不断思考未来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也经历了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强调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说明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国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在各领域中形成联动和集成,才能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中,内在地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对国家现代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内在地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到2035年时,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使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更加先进、更加发达、更加完备,从而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近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付出艰辛万难,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毛泽东曾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歌颂了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今天,我们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横空出世,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犹如一轮在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朝阳,已经十分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15ZDA00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路研究”[14AZD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