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新五位一体总布局主要内容和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换位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实事求是精神;自信、乐观、不畏艰险的心理品质。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
我国农村老百姓春节写对联时喜欢用词语“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说明老百姓最盼望的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只有国泰,民才安,天下太平,才有盛世。古往今来,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我们可以回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回想社会动荡不堪时是怎样的局面?老百姓过的什么样的生活?社会动荡伴随军阀混战,甚至引来外敌侵入、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说,国家稳定安宁才有民众幸福、才有个人的前途发展,如果国家动荡混乱不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们个人也难有幸福。
我们再看现在,从2010年底开始,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人民遭受巨大灾难。如利比亚动乱,无数利比亚难民逃离祖国,开始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国家动乱,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新中国成立来,靠党的英明领导,换来稳定发展的大局,老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生活,今天强国富民、中华崛起的梦想正在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然而,中国的崛起让国际上很多不良用心的人嫉妒、恐惧,他们唯恐中国不乱,总是抓住中国存在的某些问题夸大其词,给中国制造混乱,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所以,面对国外各种言论,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受他们言论左右,顾全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
当前中国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两极分化等,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治理国家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国家发展不可能完美无瑕,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一步步解决,而且当今政府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而问题的解决需要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环境,这些就无法解决,且原有的成果会前功尽弃。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毁掉一个国家只需要一天、一个月。
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务必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珍惜今天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用积极建设性态度对待中国改革开放中存在问题,为中国的发展献计献策,投身国家发展的洪流,将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只有在国家稳定发展的天空中我们才能拥有让自己自由飞翔的蓝天。
【讨论】为什么对中国而言,稳定压倒一切?
10.2.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髙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髙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0.2.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髙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发展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其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10.2.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人士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2.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妥善应对和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开创了新局面、迈上了新台阶。当前,“一国两制”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澳门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与此同时,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一国两制”这艘航船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回归完成了香港、澳门宪制秩序的巨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好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这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
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澳门国际地位和解决香港、澳门各种问题的金钥匙。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拓宽港澳发展的路径和渠道。
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使爱国爱港爱澳光荣传统薪火相传,使“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2.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对台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当前两岸关系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驾驭复杂台海形势、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完全统一进程,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必须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作出充分照顾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有利的台海环境,要求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是在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创造和积累条件,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客观事实和现状的共同确认,是两岸双方授权认可的,不是哪一党哪一派的专利。在涉及两岸关系性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不会有任何动摇和妥协。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继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能够搭上大陆发展快车,分享大陆发展成果,收获更多亲情福祉,使“两岸一家亲”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岸同胞从来都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干。我们要继续高举共圆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团结广大台湾同胞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课后作业】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