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

2.主要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目标要求。

2.能力目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3.情感目标: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课堂导入】


【课堂讨论】观看并学习习近平十九大报告,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关键词”?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起着统帅和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体系,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康社会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但又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全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指小康社会要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成”。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落脚点是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做出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另外三个“全面”起着统帅和引领作用,三大战略举措协同配合,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的小康梦想走向现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努力和实干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而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也是其重要内容。制度的成熟定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度成熟定型的基本要求。

                       
             

【拓展资料】
     
  

【课后作业】:请思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