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

2.主要内容:

(1)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2.能力目标:  

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情感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课题导入】

   

【课堂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何时提出的?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次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一步深化,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深入理解这一战略部署,有必要回顾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体上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如何执政?采用什么方略治理国家呢?在这个问题上,党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立法工作。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立法机关开始推进立法进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经济法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法制建设稳步前进。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开端。在这一阶段,依法治国方略虽然尚未提出,但“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宪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订出台,清晰阐释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开始形成,这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997年到2012年)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全面总结与升华,标志着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跨越,为我国此后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民主、法治、人权建设从以往的“精神文明”范畴中独立出来,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明晰了依法治国与其他治理方式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依法治国方略的正式确立,有力推动了法治观念的普及,指引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的形成,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我国法治建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个战略目标是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时提出的,进一步凸显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了依法治国的经验,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对依法治国进行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全会对依法治国方略作出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比较,虽然“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已发生明显变化。法律体系注重立法层面的有法可依,而法治体系则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囊括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各方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次全会提出建设“五大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拓展资料】


《法治中国》是为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全片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该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景式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13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课后作业】: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