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
2.主要内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环境,掌握中国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2.能力目标:
当今世界多元变化,中国如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3.情感目标:
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课堂导入】
【课堂讨论】:当今世界国际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在扭曲中发展是当今和平与发展大趋势下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认识和理解这个特点,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局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正确选择我国对内对外政策与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西周末期的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此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持续进行讨论,基本达成共识。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智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多种文化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不仅结构庞大、千变万化,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映衬、融汇激荡。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一超”与“多强”的格局。从现实基本政治力量分布来看,扮演全球性或地区性主角的有美国、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一些地区大国。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世界主要力量相对均势状态。这既指各国或国家集团综合实力的相对均衡,也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衡。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美国凭借自己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强大综合国力,力图建立由它主宰的单极世界,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战略以达目的。政治上,美国按自身模式和价值标准,千方百计推行“全球民主化”,实行“新干涉主义”,对违反美国意志和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制裁,直至军事打击。经济上,美国运用诱压兼施的手段迫使他国无限开放市场,利用高科技优势和不等价交换手段,获取垄断利润。同时,在美洲推行经济一体化,与欧盟争夺市场。军事上,美国大量增加军费,建立绝对军事优势。在全球战略上,美国控制欧洲,利用、制约日本,挤压、削弱俄罗斯,用接触、遏制手段对付中国,主导中东事务,分化第三世界。舆论上,美国为实现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极力宣扬“单极稳定论”和“多极危险论”。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经济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强国。政治上,中国政局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军事上,中国被看作是世界第三大核力量,常规力量也较强。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可忽视。20世纪80年代来,亚洲、拉美、东欧、非洲涌现了一大批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在亚洲,东盟10国结成了经济、政治实力强大的地区集团。印度和巴西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较强的科技力量,发展潜力巨大。南非在消除种族隔离后,制裁被解除,外资源源流入,其工业基础在非洲最发达,发展前景看好。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与要求。作为一支独立的国际力量,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逐步增强,它们既是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挑战,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本着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种区域合作机制、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全球治理机制发展如火如荼。全球开放、互联互通,共享全球和平与繁荣的成果,共担全球风险和挑战的责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纠正经济全球化弊端需要新的理念指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也不是一国之力所能解决,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导权。面对各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逐渐发酵的“逆全球化”思潮,都只考虑资本的利益而忽视全球劳动者的正当利益,片面考虑发达国家利益而排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正当权益的吁求。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来加以指引。
(三)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四)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所谓社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影响和改造社会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指在经济生活全面信息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逐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各种信息网络;同时,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
(五)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显。大数据浪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催生新的产业,引发产业革命性变革。
能源与资源领域面临再次转型和革命。现代社会将实现由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向依靠核能、新能源的逐步转变。能源输送效率、稳定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技术将全面提升,多种能源将实现互补与系统融合,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
信息网络领域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器件和工艺不断创新,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存储将取得突破。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促使信息技术渗透方式、处理方法和应用模式发生变革,促进人机物融合,消费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制造过程,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制造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材料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相关领域的研发,加快重大科技突破。综合判断,未来5—10年我国在以下方面可能发生重大科技突破。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可能在城域与城际两个方向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星地量子通信和星地量子力学完备性实验检验等空间量子实验方面,我国有望在国际上率先取得突破,取得重大成果。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推动科技与区域协同发展,推动科教融合。
着力建设创新生态系统,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氛围。保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健全科技人才竞争择优、开放流动机制,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
【拓展资料】【课后作业】: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