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4.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来实现。无产阶级只有建立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先进政党,才能最终完成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正确方向。

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取得这一成果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要坚定走中国道路,把13亿多人口凝聚成中国力量,焕发出中国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国家和民族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现在我们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跨越“雪山”、征服“腊子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好、写精彩,就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使党的领导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的法律效力,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拥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方面的优势;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方面的优势;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方面的优势。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独特的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论优势;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的政治优势;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严密组织体系、严格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使党成为统一整体的组织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