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12.1.3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引领,体现了新时代对强军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部署,绘就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路线图、时间表。

1.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军队强不强,关键看打仗;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把战斗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是有效履行我军根本职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客观需要,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战斗力标准始终是军事领域衡量利弊得失的重要标准。

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真正使战斗力标准这个硬杠杠立起来、落下去。坚持按照战斗力标准确立发展思路、实施决策指导、配置力量资源、组织军事训练、选拔任用干部、培树先进典型,切实把战斗力标准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工作中确立起来。要用战斗力标准检验评价各项工作和建设,构建以强军目标为指向、以战斗力标准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无论搞建设还是抓准备,都要用战斗力尺子量一量,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工作导向、评价导向、激励导向。尤其要坚决反对与战斗力标准不相符合的做法,切实克服危不施训、险不练兵、消极保安全等思想,使各项建设和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真正向战斗力聚焦用力。

2.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我军政治工作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创立于建军之初,奠基于古田会议,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看家本领,是我军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我军同一切其他性质军队的最大区别。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政治建军要求,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确保部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确保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继承和发扬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代代传下去。

改革是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我军之所以始终充满蓬勃朝气,同我军与时俱进不断推进自身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习近平发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我军历史上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通过大变革大重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就是这场斗争的重要方面。要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引领、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一流军队必须有一流军事科技。习近平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当前,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我军在高新技术方面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把我军建设模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要加紧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加紧提高信息网络自主可控水平,加紧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争取实现弯道超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要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军事人才队伍,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是要法治化。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着眼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坚持依法和从严相统一,坚持法治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力量基础。总体来说,就是要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重点是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建设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陆军主要担负陆地作战任务,要着力提高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能力,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海军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要着力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空军是空中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要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着力提高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空降作战、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原则,着力提高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和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要坚持体系融合、军民融合,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武警部队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多能一体、有效维稳的战略要求,发展执勤安保、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空中支援力量,提高以信息化条件下执勤处突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

新型作战力量代表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具有技术平台新、体系编成新、制敌手段新等优长,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前瞻力量,是生成新质战斗力的强力引擎,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战略预警、军事航天、防空反导、信息攻防、战略投送、远海防卫等力量,成为新型作战力量的代表。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纷纷围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进行激烈角逐,以便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加速打造我军新型作战力量。

4.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兵可以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新形势下人民军队的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历史经验表明,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素以能征善战著称于世,创造过许多辉煌的战绩,但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认真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把握现代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立足最复杂最困难情况搞好应对强敌军事干预的战略筹划;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练兵打仗、带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牢固树立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的思想,真抓实备、常备不懈;贯彻战训一致原则,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全面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着力建设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加快武器装备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课后作业】


 如何认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