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三章 第三节
2.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背景、过程,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3.情感目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因为学习本节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解。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意义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这一制度的确立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原因,主要有规律说、选择说、背景说、依据说、历史文化支撑说等观点。
第一,规律说。这种观点从政党制度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所以没有仿照西方那种政党轮替、三权分立的模式生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逻辑和社会演变的需求规律使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
第二,选择说。有专家提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第三,背景说。有专家认为,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国模式之争的正面回应。有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演化生成的,客观地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四,依据说。有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多方面的依据。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具有法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的结果。
第五,历史文化支撑说。有学者认为,缺少了文化传统的支撑,设计再完美的制度也只是纸面上的文字,很难真正得到实施,且即便实施也很可能会发生扭曲、变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中华文化塑造的结果。就政党制度而言,我们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所谓“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体现的是忠恕之道、人和为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和确立,无不是源于文化的推动—主要是价值观的变迁,是思想的大解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从而也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完善和发展,既要有民族的眼光,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有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支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忧患兴帮、追求统一的光荣传统三个方面。
另外,有专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国前后基本确立下来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对它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基于我国国情作出的最佳选择;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又顺应时代潮流,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进一步丰富了。有专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
还有的认为,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一方面反映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课后拓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什么说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及其意义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6、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