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五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情感目标: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系统科学地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观念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改革开放理论

     

【课题讨论】: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觉得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

A、它不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B、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拓展资料】邓小平九登《时代》周刊封面



邓小平一生多次大落大起,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邓小平有过在战争和革命中冲锋陷阵的辉煌经历,有过了不起的政治胜利,有过屈辱的下台,也有过个人的成就和家庭的不幸,运用保存实力的手法和足智多谋的恢复能力,这位身材不高、意志顽强的政治家不仅靠忍耐挺过了难关,而且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先后9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样的频率在中共领导人中仅次于毛泽东,毛泽东是当选《时代》封面人物次数最多的中国人,前后计12次。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曾两度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逝世后,《时代》周刊在《告读者信》中称: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世界领导人。

《时代》周刊的中国渊源

创办于1923年的《时代》周刊,已有近百年发展历程,素有“世界史库”之称,其与中国的关系颇为久远。创始人之一亨利·卢斯的父母作为传教士,曾长期在中国。20世纪初,燕京大学成立时,卢斯的父亲一度是校长司徒雷登的副手,出任副校长。卢斯本人出生在中国登州(今蓬莱一带),直至14岁时才返回美国读书。此后,卢斯多次造访中国,并受到蒋介石专车接送、亲自接见等礼遇。1923年3月,在《时代》周刊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孙博士与英国人》的短篇报道。文章开头写道:“一个星期以前,中国的天空中充满了丑陋的乌云,据称孙逸仙(中山)博士将借道香港去广州。英国人会让他过去吗?存疑。”

◆这是1976年1月19日的《时代》封面:“周恩来的继任者邓小平”,右上角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时代》创刊翌年,北洋军阀吴佩孚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位中国人物,时值直奉军阀大战爆发,“吴大帅”的威望与权力处于巅峰状态。可以说,此后《时代》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报道,其背后都浓缩着一段历史风云。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同时入选《时代》“年度风云人物”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毛泽东首次登上《时代》封面为新中国成立前几个月、蒋介石溃败之际。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再度被选为《时代》封面人物,其后又多次入围。此外,溥仪、周恩来、刘少奇、冯玉祥、陈毅、江青等都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周恩来的继任者”

相比毛泽东等人而言,邓小平第一次在《时代》周刊封面露脸略晚。1963年9月1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其主题为《红色中国:狂妄的被孤立者》,封面漫画选择了中国传统的龙舟造型,在龙舟的船头站着四位领导人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有关中国的报道时,《时代》周刊常用的手法是在封面上运用“长城”、“五星红旗”、“山水画”、“中国红”等元素,特别是张牙舞爪的“龙”,在西方语境中,“龙”往往是凶暴的象征,这与她在中国吉祥高贵的图腾寓意判若云泥。本期封面图片中,龙舟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船舷上摞着补丁,有人从船上落水,水中有人拼命地往船上爬。船上人群中打着标语“打倒赫鲁晓夫,打倒资本主义”,斯大林、列宁和赫鲁晓夫的画像被抬出来示众,船尾挂着导弹。这一描摹,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偏见。当时,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不仅没有和西方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苏联交恶,双边关系紧张,似乎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以色列总理贝京同时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封面写道:《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

邓小平真正作为主角在《时代》周刊亮相是1976年。当年1月19日,邓小平的大幅头像首次出现在刊物封面上,但照片黑灰的主色调显得有些暗淡、阴郁。10余天前,周恩来逝世,中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中。此次《时代》周刊封面主题为《周恩来的继任者邓小平》,还在封面右上角打出标语:《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显然,《时代》周刊对中国政坛因周恩来去世带来的震动以及中美局势走势持观望态度,一时难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