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九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并掌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2.能力目标:  

理解如何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

3.情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历史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从现实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始终把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自己新的努力方向;从未来维度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停步,始终把不断推进中国的文明进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两个阶段目标的划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两步走”安排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审慎判断。新时代“两步走”安排是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后所作的一次审慎判断。首先,两个时间段的细分,是任务和目标的更加具体化和更加可预期性的体现。其次,这里将以前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逻辑联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呼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加强版和升级版。
   (二)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道路自信。新时代“两步走”安排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间前置到2035年,即提前了15年。这是基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来源于十八大以来不平凡五年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因为这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种魄力、勇气、信心和丰功伟绩,更加鼓舞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将会更加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自我担当。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关键时期所要肩负的具有现实和未来深远意义的历史重任。目标在前,重任在肩,压力便要担当,担当即生动力。同时,新时代“两步走”安排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时间前移和目标升级,是新一届领导集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所激发的神圣使命和自我担当。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个根本动力将激励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四)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新一届领导集体将会正确分析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迎来十分光明的前景。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新一届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必将“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