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
2.主要内容:
(1)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2.能力目标:
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情感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一时代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新时代高扬法治,开启法治新时代。
(一)新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和引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应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项基本方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的基本方略。新时代是中国走向强国的时代,而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不仅是强国之源、强国之基,而且是强国的题中之义、强国的重要标志。法治的真义正在于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基础。十九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些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法治在新时代的意义,并确立了法治在新时代的地位。
(二)新时代需要法治的强盛,内在地体现于在构筑新时代的目标蓝图中清晰地嵌入法治指标和要素,建立起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相对接的两阶段法治发展路线图。第一个阶段,即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按照新征程的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九大清晰无误地列出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要求。法治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指标,其要求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第二个阶段,即到2050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当建成。按照新征程的安排,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新时代需要满足人民对法治日益增长的需要。新时代的重要特点,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在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研判,既指出了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也为新时代的发展重点指明了方向。
(四)新时代需要着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新时代需要把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调。新时代的蓝图已绘就,法治在新时代的地位和目标已确立,对我们而言,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是为蓝图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因此,在新时代,要把已确立的法治建设理念、目标和任务转化为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不断推动法治取得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把法治融入和落实到新时代的各项工作之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为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惩治腐败,要求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等。这些具体领域的要求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安排相互映衬,共同助推新时代的法治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