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

2.主要内容:

(1)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2.能力目标:  

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情感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谋划、衔接配套,及时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必须始终坚持并落实法治为民的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厉行法治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非法侵害,是为了保护合法的私权,有效限制公权。坚持公平正义是最高的法治理念,坚决守住司法公正的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反响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及时、公平公正解决,让人民群众从依法治国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建设获得感。

   (三)必须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加速推进。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承担了法律实施的主要责任,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既要做法律的严格执行者,更要做法律的模范遵守者,政府要为全社会遵法、守法作出榜样。要培养、造就一支法治信仰坚定、法律素养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必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日益高涨,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有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司法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着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刑事证据规范体系。落实立案登记制,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防止人民群众“告状无门”。积极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完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提高审判效率。推进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司法鉴定规则与侦查、审判工作的衔接机制。

    (五)必须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路,创新法治建设方法。全面依法治国的精髓在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其核心就是强调法治建设一定要坚持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突出综合治理,综合施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规治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实践中要坚持整体部署、联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