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
2.主要内容:
(1)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2.能力目标:
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情感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整体谋划、衔接配套,及时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必须始终坚持并落实法治为民的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厉行法治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非法侵害,是为了保护合法的私权,有效限制公权。坚持公平正义是最高的法治理念,坚决守住司法公正的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反响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及时、公平公正解决,让人民群众从依法治国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建设获得感。
(三)必须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加速推进。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承担了法律实施的主要责任,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既要做法律的严格执行者,更要做法律的模范遵守者,政府要为全社会遵法、守法作出榜样。要培养、造就一支法治信仰坚定、法律素养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必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日益高涨,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有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司法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着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刑事证据规范体系。落实立案登记制,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防止人民群众“告状无门”。积极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完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提高审判效率。推进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司法鉴定规则与侦查、审判工作的衔接机制。
(五)必须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路,创新法治建设方法。全面依法治国的精髓在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其核心就是强调法治建设一定要坚持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突出综合治理,综合施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规治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实践中要坚持整体部署、联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