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课程介绍】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2)促进“一路”国际合作

(3)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掌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

2.能力目标:  

当今世界多元变化,中国如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3.情感目标:

“一带一路”顺应时代变化,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在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是纵贯古今、统筹陆海、面向全球的世纪蓝图。实践证明,这一重大合作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谱写了全球共同发展的时代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对开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这一新时代特点、将我国发展置于更广阔国际空间来谋划的主动开放之举,标志着我们党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我国开放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建设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数千年发展史,人类社会始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其深层次根源,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提出的发展合作倡议,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出的重要公共产品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给予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的权利;坚持继承创新、主动作为,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这些新主张、新倡议,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诉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放实践。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步入了深度开放、积极参与、主动引领的新开放时代。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相关内容。经贸合作扎实推进,2014—2016年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同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初具规模,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规划实施,各领域人文合作深入开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新平台。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新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