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2.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新三个代表主要内容和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换位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实事求是精神;自信、乐观、不畏艰险的心理品质。
【课堂导入】
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
1917年苏联共产党在有20万党员时候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有200万党员时候打败了希特勒,赢得了卫国战争胜利,并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1991年在有2000万党员时候发生政党解散、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
6.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进行艰辛探索,从容应对困难和风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千年更迭、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并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在政治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使世界向单极化方向发展,谋求建立以其为领导的世界秩序。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处于两种社会制度对立、斗争的最前沿。中国共产党面临长期的国际压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且异常尖锐、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安宁。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这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个难得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使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蓬勃发展,它是当今世界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和科学技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异常迅猛。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且深刻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并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对通过科技进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认识从来没有这样一致和深刻,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因此空前激烈。对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如何才能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又如何利用科技革命创造的良好机遇,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加速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换代升级和调整,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领导着近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所必须正确回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正值我们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尽管党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现象。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党也有过失误,但党依照“三个代表”要求自己、衡量自己,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正反两方面可以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立足于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001年4月1日中美战机在南海上空遭遇 美机撞毁我机
4月12日美肇事飞机24名机组人员乘飞机启程回国
6月7日中美就拆运EP-3间谍飞机具体技术安排达成协议
7月3日美军EP-3侦察机“登”上俄运输机起程回国
8月10日美国决定就撞机事件向中国支付3.4万美元费用2001年8月11日中国断然拒绝美方就撞机事件赔偿3.4万美元的决定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进一步发展,这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原有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极大变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社会阶层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此外,我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后,也面临着国际经济衰退、国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部分国有企业发生较大困难、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发展经济与保持环境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重重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到逐步深化的过程。江泽民指出:“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198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了深刻论述。党的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强调“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指出:“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高度概括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五大以后,江泽民指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与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问题,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江泽民先后在广东和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进行了调研,对关系新时期党建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要求。”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这“四个如何认识”实际上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就“改进党的作风”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地告诫全党:“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因此,务必要使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和全面、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及对党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的基本纲领、基本任务的新概括,这就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课后作业】
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