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6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2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4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6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5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8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 9.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4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5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6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8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9 建设美丽中国
    • 10.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
    • 10.11 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
    • 10.12 社会治理的内涵
  •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1.4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11.6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7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 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9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11.10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11.12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12.2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2.4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2.5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 12.6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13.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13.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 13.5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6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4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

【学习指南】

1.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教材第十二章第二节

2.主要内容:

(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融合

(2)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主要内容和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换位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实事求是精神;自信、乐观、不畏艰险的心理品质。

【课堂导入】


【讨论】如何理解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2.2.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邓小平提出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江泽民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胡锦涛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体现了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相协调、强国进程与强军进程相一致的战略考量,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指明了方向。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富国才能强军,强军才能卫国。富国与强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强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拉动作用。实践反复证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走弯路、吃苦头。经过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我们发展得越快,对外部的影响冲击就越大,受到的战略反弹力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科学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源于我们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其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未来信息化战争是多维战场的对抗,涉及的领域更宽广,潜力的比拼更立体,从军事领域延伸到经济、信息、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如果说战争的前台是军人的较量,那么战争的后台则是军民融合深度的较量。融合的步子越快,就越能赢得发展先机;融合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增加获胜把握。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因而既是

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必须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12.2.2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同时要看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必须坚持问题牵引,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坚持全国一盘棋。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使命担当,敢于涉险滩、动奶酪,敢于破难题、闯难关,敢于趟路子、辟新径,坚决防止“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等不良问题和倾向,切实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切实把军民融合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健全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各省(区、市)设置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完善职能配置和工作机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紧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法律立法工作,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强化战略规划。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需要坚持国家主导,着力加强战略规划。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军队建设发展规划统筹起来、同步论证,以便军地各部门衔接规划重大项目;要建立专门资金渠道,落实军民融合发展资金保障;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民用科技应向军事领域拓展,促进网络信息、新能源、电子信息、民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研究开发,承接国防所需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任务;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要吸纳和利用民用先进技术,打破行业垄断,在健全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上迈出更大步伐,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有序进入装备建设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国防需求,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提升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人才资源共育共享,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力度,依托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军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物资储备网络布局,形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后勤社会化保障新模式;积极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的军民融合,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边海空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要发挥民兵和人民群众特有优势,组织参与维权斗争、反恐斗争、信息作战和防护救援等军事行动,提高军地联合行动能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课后思考题】

谈谈你对“能站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论断的认识?

如何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