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药物制剂基础
    • 1.1 药物制剂概述
    • 1.2 药品标准与规范
    • 1.3 手到擒来
  • 2 液体制剂
    • 2.1 液体制剂概述
    • 2.2 液体制剂的辅料
      • 2.2.1 表面活性剂
      • 2.2.2 手到擒来
    • 2.3 溶液型液体制剂
      • 2.3.1 复方碘溶液的制备
      • 2.3.2 手到擒来
    • 2.4 胶体溶液
      • 2.4.1 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
      • 2.4.2 手到擒来
    • 2.5 乳剂
      • 2.5.1 乳剂的制备
      • 2.5.2 手到擒来
    • 2.6 混悬剂
      • 2.6.1 混悬剂的制备
      • 2.6.2 手到擒来
  • 3 无菌制剂
    • 3.1 注射剂概述
    • 3.2 无菌制剂的辅料
    • 3.3 小容量注射剂
      • 3.3.1 洗瓶
      • 3.3.2 配液
      • 3.3.3 灌封
      • 3.3.4 灭菌检漏、灯检
    • 3.4 大容量注射剂
    • 3.5 选学—渗透压调节剂的计算
    • 3.6 粉针剂
      • 3.6.1 西林瓶灌封
    • 3.7 滴眼剂
    • 3.8 手到擒来
  • 4 固体制剂
    • 4.1 固体制剂概述
    • 4.2 固体制剂辅料
    • 4.3 散剂
      • 4.3.1 粉碎、过筛、混合
        • 4.3.1.1 粉碎
        • 4.3.1.2 过筛
        • 4.3.1.3 混合
        • 4.3.1.4 手到擒来
    • 4.4 颗粒剂
      • 4.4.1 制粒
      • 4.4.2 颗粒剂的制备
      • 4.4.3 手到擒来
    • 4.5 胶囊剂
      • 4.5.1 胶囊填充
      • 4.5.2 手到擒来
    • 4.6 片剂
      • 4.6.1 认识片剂
      • 4.6.2 片剂的制备方法
      • 4.6.3 包衣
      • 4.6.4 手到擒来
  • 5 其他制剂
    • 5.1 软膏剂
      • 5.1.1 乳膏剂的制备
      • 5.1.2 手到擒来
    • 5.2 栓剂
      • 5.2.1 栓剂
      • 5.2.2 栓剂的制备
      • 5.2.3 手到擒来
    • 5.3 眼膏剂、气雾剂
      • 5.3.1 手到擒来
混悬剂
  • 1 视频
  • 2 音频

混悬剂: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μm之间,小者可为0.1μm,大者可达50μm或更大。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用植物油。

概述: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0.5-10μm,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

混悬剂条件:难溶性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混合后析出固体;缓释;毒剧药和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质量要求:药物稳定;微粒大小符合要求;沉降慢、易分散;粘度合格;外用易涂布。大多数为液体制剂,也有干混悬剂。分散度大,胃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

物理性质:

1. 粒子的沉降速度,Stokes定律。

2.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双电层结构,水化膜。

3. 絮凝与反絮凝:

(VT)max越大,能垒越大,粒子间距越难减小到Om以下。(VT)max由动态电势ζ控制。

絮凝:动态电势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微粒呈疏松的絮状聚集体而成稳定状态。絮凝剂。

絮凝态的特点:沉降快、沉降面明显、沉降体积大、易分散。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继续加入电解质转变为非絮凝状态。反絮凝剂。

絮凝剂主要是具有不同价数的电解质,其中阴离子的絮凝作用大于阳离子。电解质的絮凝效果与离子价数有关,离子价数增加1,絮凝效果增加10倍。常用的絮凝剂有: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氰化物。

4. 晶增长与转型:当药物微粒处于微米大小时,遵循Ostwald Freundlich方程:

此时小的微粒的溶解度大于大的溶解度,结晶增长;亚稳定性转变为稳定性。

5. 分散相的浓度与温度:浓度↑,稳定性↓;温度影响溶解度、分解速度、沉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