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 1.2 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 1.3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 1.4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 1.5 水污染、植被破坏与物种灭绝
    • 1.6 海平面上升、垃圾危害与人口增长
  • 2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 2.1 地球表层系统
    • 2.2 Gaia(盖亚) 假说与新地球观
    • 2.3 全球生命系统对物质循环的调控
    • 2.4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
    • 2.5 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2.6 主要的全球变化-大气成分变化(上)
    • 2.7 主要的全球变化-大气成分变化(下)
    • 2.8 主要的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 2.9 主要的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上)
    • 2.10 主要的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下)
    • 2.11 主要的全球变化-人口增长、生物多样性变化、荒漠化
    • 2.12 当代气候变化的主要观点(上)
    • 2.13 当代气候变化的主要观点(下)
    • 2.14 气候变化的诱因——自然因素
    • 2.15 气候变化的诱因——人为因素
    • 2.16 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后果
    • 2.17 气候变化问题的非主流思考
  • 3 全球变化与植物生理生态反应
    • 3.1 生态学概论
    • 3.2 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 (上)
    • 3.3 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 (下)
    • 3.4 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植物的生理反应(上)
    • 3.5 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植物的生理反应 (下)
    • 3.6 水热和营养环境改变下植物对CO2浓度的响应
    • 3.7 辐射环境变化及植物的生理生态反应
  • 4 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
    • 4.1 生物入侵基本概念
    • 4.2 生物入侵的模式及原因
    • 4.3 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
    • 4.4 生物入侵效应和规模
    • 4.5 生物入侵的后果
    • 4.6 入侵生物学的研究动态
  • 5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
    • 5.1 模拟实验
    • 5.2 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
    • 5.3 样带研究
    • 5.4 模型模拟
    • 5.5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 5.6 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
  • 6 水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
    • 6.1 水环境的性质
    • 6.2 水体富营养化
    • 6.3 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
    • 6.4 温度变化及其影响
    • 6.5 水位和水量变化及其影响
    • 6.6 营养成分和pH值变化及其影响
    • 6.7 辐射和气体溶解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 6.8 水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
  • 7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7.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特点
    • 7.2 大气圈
    • 7.3 水圈
    • 7.4 岩石圈
    • 7.5 生物圈
    • 7.6 CO2循环及相关过程 (上)
    • 7.7 CO2循环及相关过程(中)
    • 7.8 CO2循环及相关过程(下)
    • 7.9 甲烷和一氧化碳
    • 7.10 氮循环
    • 7.11 磷和硫的循环
    • 7.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上)
    • 7.1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
    • 7.14 大气中的磷化氢及其来源
    • 7.15 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含碳痕量气体-中国案例
    • 7.16 城市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天津北仓的案例
    • 7.17 元素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 8 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 8.1 植被气候分类系统概述
    • 8.2 简单指标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 8.3 综合指标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 8.4 植被气候分类模型和方案
  • 9 陆地植被的遥感分析
    • 9.1 遥感发展简史
    • 9.2 遥感技术原理
    • 9.3 归一化植被指数
    • 9.4 遥感技术的应用
    • 9.5 遥感技术的应用特点
    • 9.6 陆地植被的遥感分析
    • 9.7 自然资源管理及动态监测(上)
    • 9.8 自然资源管理及动态监测(下)
  • 10 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地理分布
    • 10.1 植被的第一性生产力
    • 10.2 植被生产力的研究与发展
    • 10.3 植被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 10.4 估算陆地古植被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 10.5 现有陆地植被生产力及其分布的预测
    • 10.6 预测未来陆地植被生产力及其分布
  • 11 古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
    • 11.1 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 11.2 重要的气候变化事件及其生态响应
    • 11.3 有关古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问题
    • 11.4 古生态记录对于未来全球变化的意义
  • 12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 12.1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 13 阅读
    • 13.1 阅读
生物入侵的后果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生物入侵正在消除用以产生和蓄养地球上大多数动植物种类的生物地理屏障,从而降低局部区域生物群系的独特性。

在人类引种驯化的历史里,对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入侵研究已数不胜数,但有些入侵者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经济活动,另有一些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也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同时,生物入侵的危害也许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人类对生物入侵的危害尚有待研究和提高认识。

1、人类健康

大多数传染性疾病本身在其主要分布区域里都是人类传播的生物入侵者。几个世纪前,天花对于北美的印第安人就是外来致命的入侵者,这如当代西方人看艾滋病一样。引入种本身可作为疾病的载体。

一个近期的例子是亚洲虎蚊,其幼体随重新销售的旧汽车/卡车轮胎里的残积雨水带入美国,亚洲虎蚊能够在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吸血取食。在其天然分布区,它是登革热和其他人类疾病病毒的载体。在美国,它是马脑炎(一种人与马的致死病毒)感染的载体。  

2、人类经济与物质财富

斑马贻贝对于北美的城市与工业来说是新近一例代价昂贵的入侵,预计美国在2000年之前将因此损失1800-3400亿美元(OTA 1993)。其他一些入侵影响到庄稼、牧草和经济林,收成的减少和用于控制入侵的管理费用导致每年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可用作额外费用的余地较少,入侵显得更为昂贵。

一个例子是亚洲水稻生态系统中的金苹螺(Pomacea canaliclata)。  

例、金苹螺

亚洲水稻生态系统中的金苹螺最初是从南美洲带进台湾,用以提供辅助性的蛋白质资源,以期增进小型水稻农场出口的收入。结果预期的效益实为泡影:当地人发现螺非常难吃,而出口市场由于健康原因而关闭。


 与此同时,进口金苹螺的代价惨重:该螺种群生长极快,通过灌溉渠道飞速传播并大量侵食水稻幼苗。当损失显而易见之时,当初进口金苹螺的中间商竞又将其山口给其他国家。如今这种螺已遍及东亚和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