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人们根据回忆的难易程度来估计事情发生的频率与可能性。
通常人们认为戏剧性的事情更可能发生。
研究指出,比起统计数据,人们更重视和相信第一手经验。
也有研究发现,在脑海中想象某事件发生的结果,会使我们倾向于认为它更可能发生。
人们不愿意相信令他们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语境偏差通常由我们做判断时,语境或情境中的不相关因素引发。这些因素可能与提问者的提问方式有关,也可能与某些的特征有关,但是这些特征与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并无太多关联。正是这种提问方式或无关的特征,阻碍了我们客观、理性的思考。
语境偏差的两种具体表现:
一、呈现效应
当我们提问时,除了内容本身,提问方式也可能同时传递某些其他信息,即使这些信息与问题寻求的答案并不怎么相关,它们也可能影响人们最终的判断。换句话说,我们可通过改变提问方式来操控人们的推理结果。
二、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一种因为问题的公式化表述影响人们决策的偏差。简单地说,就是问题本身设置或隐藏了某些可能引导人们选择的假设或暗示。
这种因证据不足而产生的偏差通常有两种表现:
一、确证偏差
确证偏差一般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将事物以符合自己既有信念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并且忽略或无视反对证据的存在。
确证偏差都可能无意识地在人们情绪化或非情绪化的情况下发生。
二、信念持续效应
指一旦相信某件事情,即使明确知道反对证据的存在,人们仍会坚持相信它。
自我偏差关注自我感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企图以扭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或自尊。自我偏差的一种表现是合理解释。换句话说,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常常使用借口来合理化自身行为,特别是错误行为。
自我偏差还有一种表现方式,称为自负或者盲目乐观,也称为高于平均水平效应。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高于评价水平效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我偏差。
自我偏差还有一种有趣的表现,是关于权力对人们的影响。有一项实验表明,权力会导致双重标准的道德虚伪。当人们拥有权力并且认为他们有资格使用这项权力时,他们会更加苛刻地判断别人的道德过失,但当他们自己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会选择宽容自己。简单地说,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道德绑架和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