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
耶稣(古希腊语: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基督教的中心人物,是基督教的开创者。
按照新约圣经的记载和传统的基督教信仰,耶稣基督本是三位一体的永恒的神的第二位格,称为圣子。为了将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他降世为人,道成肉身,他是旧约撒迦利亚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天主教思高译本译 耶稣 为“默西亚”),就是受膏者的意思,因为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罗马帝国犹太地区,童贞女马利亚受圣灵感孕,生下耶稣。他三十岁开始传道,自称神的儿子,宣扬爱神和爱人的福音,宣称信他的人会永远不死。传道三年以后,他被犹太祭司该亚法控告,被罗马官府判处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这正好成就了耶稣降世的目的,他的死为人的罪付上赎价。他三天以后复活,显现给他的门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后升天,坐在父神的右边。他还要荣耀再来,审判一切的活人死人,信从他的人将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耶稣的生平基本上全部记载在新约圣经的四本福音书上。学者普遍同意有耶稣其人生活在那个时代,但他的身份问题,比如他是否是童贞女怀孕所生,他是否行过那些神迹,是否死后复活,是否是神的儿子,甚至是 《圣母玛利亚,耶稣与施洗者圣约翰》神等等,成为许多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许多哲学思想的争论的焦点。
天主教:(拉丁文:Catholicismus,英文:Catholicism)是对天主教会(英文:Catholic Church)发展而来的一派基督徒神学信仰、哲学理论、礼仪传统、伦理纲常、精神意志之总括,意为“普世的”(英文:universal)。
明神宗万历年间从罗马天主教会托钵修会耶稣会传入中国,经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独一神灵为“天主”,故称。
天主教(英文:Catholic)亦称“公教”(英文:catholic),通常用来概括一派教会的普遍特征。区别于圣座共融的狭义天主教会。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独一神和人类中保、为人类救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的主要教派有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东方亚述教会、安立甘圣公教会、路德信义教会、加尔文改革派教会、浸信教会、循道教会、五旬节教会、安息日教会等4万余个非共融的独立教派。西方教会可以分为罗马帝国末期开始的旧教天主教,以及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更正教,各占世界基督徒总数的50%和38%。其中新教教会大多直接以基督教相称。而天主教会为首的教会,则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一般视为世界三大宗教。
耶稣传教 耶稣生平 耶稣受洗
基督教相信那位独一的神(或译为上帝,或天主)创造了世界,并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后来人犯罪堕落,带来了死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他降世为人,为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三天后复活。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赎价,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也将复活,与神同在,有永远的生命。他是人类的救主。
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建立,约于公元325年由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因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差异化发展,形成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为首的西方基督教,和君士坦丁堡正教会(东正教)为首的东方基督教。16世纪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由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奠定新教(更正教)基础。基督教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及欧洲宗教改革后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传入世界各地。
《旧约圣经》是在耶稣的时代以前所写成的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记载了从耶和华创造天地到公元前5世纪为止以犹太民族为核心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摩西五经,记载了神给犹太民族的律法,另外还有历史书、智慧书、先知书等内容,原文以希伯来语写成。成书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
现今,有7卷被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的旧约经书未被列入现在犹太教和基督新教承认的圣经,被基督新教称为次经,不同教派间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差别,包括分卷、排列。天主教旧约圣经46卷,东正教50卷,基督新教39卷。
《新约圣经》:是耶稣离世以后由耶稣的门徒写成,内容有福音书(记载耶稣言行生平)、使徒行传(天主教中文译为宗徒大事录)、使徒书信、启示录(天主教中文译为默示录)等几部分共27卷书,原文以希腊语在第一世纪写成,从公元2世纪开始被编排成典,于公元4世纪正式定型,得到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共同承认。
信义宗:或称路德宗(德语: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英语:Lutheranism,也称:信义会、路德会、路德教派),为更正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纪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为革新天主教会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神学思想成为改革运动的象征。运动推行期间路德支持者虽与罗马教宗及当时德国境内亲教廷势力发生各类冲突,但信义宗接受大公教会公认的三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阿他拿修信经》。1580年,包括三大信经、《奥斯堡信条》、《奥斯堡信条辩护论》、《施马加登信条》、《论教皇权与首位》、《马丁路德博士大问答》、《马丁路德博士小问答》和《协和信条》等认信文献在内的《协同书》(Concordia)为信义宗教义奠下理论基础。
加尔文主义:(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英语:Calvinism)是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
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中,加尔文主义常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加尔文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主张人类不能透过正义的行为获得救赎,恢复逐渐被天主教会所遗弃的奥古斯丁主义“神恩独作”论,反对逐渐成为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为加尔文认为教义应当回归圣经,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称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归正宗、长老宗与公理宗等。
福音书:(英语:Gospel,希腊语:Ευαγγέλιο)是以记述耶稣生平与复活事迹为主的文件、书信与书籍。在基督教传统中,它通常意指《新约》圣经中的内容。更狭义的说法,则是专指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但在历史中,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对福音书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某些福音书已经失传,如《希伯来福音书》;某些福音书则被主流教会认定为伪经,如《巴拿巴福音》、《多马福音》、《犹大福音》、《雅各福音书》。
山上宝训亦作山上圣训、登山宝训指的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里,由耶稣基督在山上所说的话。山上宝训当中最著名的是“八种福气”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基督教徒言行的准则。
教义:(拉丁语:doctrina,英语:Doctrine),将信仰内容,或是学说、教导内容、权威性的指示、原理,加以法典化(codification),成文或不成文的成为某个信仰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这个名词最早使用于宗教范围中,但随后扩展到政治、法律、军事各领域,在汉语中各有不同的对应译名。
罗马帝国自奥古斯都开创帝国制度(公元前27年),至君士坦丁十一世时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1453年)为止,存在将近1500年。是古罗马文明由原本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仍维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实际上是大权移交给皇帝独揽的政体。[6]虽然最初几位皇帝(拉丁语:Imperator,音译为“英白拉多”)都自称“第一公民”(拉丁语:princeps)不以君主自居,但是实际上已经具备君主制的特点,所以整个政府可以说是由皇帝领导而运作。罗马帝国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缩写SPQR),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扶菻。
核心词:耶稣 天主教 基督教 圣经 路德教 加尔文教 福音书
书籍链接:
《巨人百传丛书 思想家卷 耶稣》文庸编著,1988年10月第1版,辽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