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对于当时大多数对工人和资本家关系的理解以及后来的诸多经济思想,马克思在经济学上所作的工作都为它们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亦是社会学与社会科学的鼻祖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他出版了大量的著作,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理论被统称为马克思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在控制生 产资料的统治阶级与被剥削的劳动阶级间不断的阶级斗争中得到发展的。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运转的,而统治阶级的利益却常常被视为大众的共同利益;他同时也预言,同之前存在过的社会经济体系一样,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会导致它自身的灭亡,并会被一种新的形态——社会主义——所取代。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将会随着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并最终建立由工人的自由联合体所管理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终结。马克思还积极地实践他的理论,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有组织地发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改变社会经济体制。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与贵族骑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制度。主要围绕着三个中心:领主、封臣及土地。
定义封建制度要求很多的条件,因为现阶段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然而自从1960年代,许多研究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在封建制度中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加入了被束缚在庄园制的农民阶级,而被称为“封建社会”。还有一些人,自1970年代起,重新审视了之前的证据并得出结论——封建制度是一个不可行的术语而需要被从学术和教育讨论中去除,或者至少在使用时需要加上严格的限制和警告。
封建制度形成于第八世纪;11世纪开始定型;之后的两百年是全盛时期;13世纪中叶之后,王权巩固后封建逐渐没落,但他的影响至今仍在欧洲各个层面留下痕迹。在欧洲之外的地方,封建制度的概念一般仅仅用于类比(称为“半封建”),最常用于讨论在将军们统治下的日本,有时候也用于中世纪和贡德尔时期的埃塞俄比亚。然而,有些人把封建制度类比更广,把古埃及、帕提亚帝国、封建制的印度(封建印度),甚至于19世纪的美国南部(美国南部历史)。
封建社会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封建这个字的由来,马克思主义史家基于法律的论点,认为它主要强调划分土地所有权。目前一般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做为对比。
奴隶制
奴隶制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视为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且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古代最典型的奴隶制是罗马帝国,此外,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战国以前的中国,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属于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子军、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城市化
城市化(英语:Urbanization),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市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在对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中,要考虑城市发展质量、城乡协调程度、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以及为此付出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代价。
资本论
核心词:封建制度 农奴制 马克思 自然经济 城市化 庄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