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帕克米乌斯
牧师:是指基督教的团体中,专职负责带领及照顾其他基督徒的神职人员。圣经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虽然天主教会也有类似的职位,但“牧师”在中文社群中多指新教的基层神职人员。
牧师的一词源于拉丁语的pastor,而希腊文为ποιμην,与《新约圣经·以弗所书》4:11有关。《圣经和合本》译“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但此经文在其他圣经译本却有不同译法,如牧人(《吕振中译本》和《圣经恢复本》)、司牧(《思高译本》)、牧养(《圣经新译本》)。
教皇:(拉丁语:papa)是罗马主教,同时为普世天主教会领袖与梵蒂冈城国元首,传统上被认为是圣伯多禄宗徒之位的后继者。天主教会使用“教宗”为中文译名,中国大陆的非天主教人士、以及日本和韩国则称为“教皇”。现任(第266任)教皇为方济各,于2013年3月13日当选。
教皇的拉丁文原词“Papa”源自希腊文的“πάπας”,原意为“父亲”,起初用于对任何司铎或主教亲昵的称呼。4世纪或5世纪时,“πάππας”在西罗马帝国仍频繁地用于称呼主教,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用途,即局限于称呼罗马主教,而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和俄罗斯,司铎仍然称为“πάπας”。
但早在3世纪,亚历山大港主教对埃及的各主教实行了集权控制,有意识地仿效罗马主教的管辖方式。在尼吉亚大公会议后,罗马主教立即授予亚历山大港大主教以管辖的优先权,并使用了“亚历山大港教皇”的称号,该称号现在演变成为希腊正教会的“亚历山大港及全非洲教皇及宗主教”、以及科普特教会的“亚历山大港及宗徒圣马尔谷之座的教皇”。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拉丁语: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梵蒂冈官方称作希波的奥斯定(拉丁语:Augustinus Hipponensis,英语:Augustine of Hippo)或圣奥斯定(英语: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译奥古斯丁。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城市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Confessiones)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奥斯定会是跟随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修会。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教会圣师类别的圣人,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Doctor Gratiae,这一称谓源于他在与伯拉纠的论战中,对神恩的强调),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哲罗姆:天主教译圣热罗尼莫或圣叶理诺,也译作圣杰罗姆(约340年-420年;英文:Jerome(以前叫 Saint Hierom);拉丁文: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希腊文:Εὐσέβιος Σωφρόνιος Ἱερώνυμος)是古代西方教会领导群伦的圣经学者,公元340年生于司垂登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哲罗姆很早就显露出对藏书的热情,并建立了古典晚期最卓著的私人图书馆(由学生时代的异教文学经典开始,逐渐包含大量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作品);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去莱茵河边寻求仕途,并在皈依苦修理念后前往叙利亚的荒漠地区苦行,晚年时(386年-420年)定居于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过苦修隐居的生活。
隐修士英文是Monk,专指基督教修院制度形成后进入修道院修行的人。
隐修院是一类天主教修道院,由修道院长主持,院长﹙Abbot﹚这个词来自亚拉姆语,其意义是“父亲”。他在团体是耶稣基督的代表,由团体中发永愿的会士所推选出来的。基本上,他有责任照顾整个团体和其成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他必须要明智的安排每一个人在团体中特别的职责。除了日常事务的安排,院长也是整个团体神修上的指导者和父亲。
这就是隐修的起源:埃及的圣安多尼为首,他们抛弃世上的荣华富贵,离开自己的家庭,到沙漠中专务祈祷。教会史上不少圣人都是来自隐修传统,像圣额我略那齐盎、圣巴西略、圣金口若望、大马士革圣若望、圣伯尔纳、圣十字架若望、圣大德兰、圣小德兰等等。 简单的说,隐修的目的,就是舍弃世界的种种享受,而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天主,专务祈祷,并靠着体力劳动养活自己。可以看作是不流血的殉道。
隐修院的核心:感恩祭典—弥撒圣祭,弥撒圣祭是任何一种天主教隐修院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隐修院自然不例外。天主为人奉献自己,并临在于圣言、圣体及圣血中。而修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主,并借着分享教会的神圣祭献,达到默观与补赎的成果。弥撒时间则每座修院稍有不同。
安东尼
隐修院的修士们在礼仪、默观颂读,个人祈祷和劳动中求得平衡。修士全心寻找天主,度简朴澹泊、勤劳克苦、静默的隐修生活,以恒常祈祷,为世界和教会转求天主。隐修士不出外从事使徒工作,但在隐修院外围,视修院的人手多寡而定,备有客房提供给静修的男女使用。隐修院的使命简单来说就是成为隐修士,完成在基督奥体内的职责,在隐修院内专心致意寻找天主,实行福音的劝谕,并为教会内所有的兄弟姊妹祈祷。基本上,度隐修生活是天主圣神的召叫,全心侍主、爱主,万事以基督为圭臬,正如圣本笃在其会规上所说:“爱基督在万有之上”(七十二章)。
劳动也是隐修士们重要的职责,圣本笃会规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几时他们靠双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隐修士。”因此,每座修院视所处地区的情况及资源,发展出修院特有的事业。例如美国中部的革责玛尼(Gethsemani)隐修院生产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种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时的隐修院则大多出产啤酒等。
天主教的隐修概念源自于中古世纪,希望透过更专注的隐修,为世人祈祷。一般修士可以在外传教、行善,但隐修士除了祈祷、默观、劳动外,不得外出;即使家人见面,也必须事先申请会客时间,看病时才能由他人陪同外出。 但大多数隐修院的修士们欢迎来访的客人一起至圣堂,参与弥撒、祈祷及经课。
不过各隐修院的规范仍有差异,某些隐修院,发过愿的修士,几乎终身不外出。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级圣职人员职称,为天主教、东正教与圣公会采用,词源自希腊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观察者),意为监督(overseer)。依据初期教会的传统,祝圣主教代表授予圣职圣事的圆满性。主教即是借着圣灵/圣神被祝圣为教会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义的导师及圣职敬礼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会,指耶稣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继续实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巴西勒 雅达纳西
核心词:罗马 拜占庭 修道院派 安布罗斯 雅达纳西 哲罗姆 隐修士 主教 隐修院 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