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英语: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西方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由约翰·威克里夫、扬·胡斯、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改革者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会被建立。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 马丁·路德 教会和教皇的信仰,但教义上的歧见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关键。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
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Unitas Fratrum)(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随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阵营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团体存在。
罗马天主教在特伦托会议发起了反宗教改革的回应,并专门组织了耶稣会来作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转为新教,南欧仍旧信仰天主教,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战争。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宗教战争。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在耳弗大学(Erfurt)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获立为神父。1512年获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曾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和希伯来书(1517~1518)。他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教会律法潜心苦修,结果,使他更加强烈的不能满意于“新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批判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重要节庆诸圣节前夕,使得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当时古腾堡活字印刷已经商业化超过两个世代,因而印刷的文字两周后传遍全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 九十五条论纲 全西欧。1521年1月3日教宗良十世终于下令将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宗的权威。此后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为“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东方的正教会、西方天主教,则称为旧教。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成为“路德会”或“信义宗”。他改革的教会仍保留《圣经》没有明文禁止的教会传统。
出售赎罪券的做法大概在十一世纪十字军的时候开始出现,让信徒能以金钱的捐献赎买将来在炼狱的苦刑,还可以给已经死去的人代购赎罪券。一句俗语说“银币叮当落进箱底,灵魂雀跃跳出炼狱”。赎罪券的理论是认为耶稣和圣徒有多余的功德,教会有权利释放给其他信徒,为他们代赎那些非永恒的罪罚。炼狱是不完全的信徒死后暂居的地方,接受暂时的惩罚,炼净以后才得上天堂。赎罪券在那个时代成为教廷的重要经济来源。
1517年罗马教廷开始一次特别大规模的赎罪券出售,有两个起因,一是教廷需要建造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另外,一位阿尔布特主教为了要做美因茨的枢机主教,向富格尔家族借了很多债,以上交给教皇。(当时的主教职位常常以奉献的名义变相出售。)教廷授权阿尔布特在他的属地出售赎罪券,所得由双方平分,但对外宣传只称是修建圣彼得教堂。这次出售的赎罪券很特别,是全大赦赎罪券,可以赎买过去所犯的罪攒下来的所有刑罚,将购买者重新恢复到好像初生婴儿的纯洁状态。
1517年10月31日,诸圣节的前一天,路德在当地教会的门上贴出布告九十五条论纲,列出反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点,征求学术的辩论。九十五条的主要论点是: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径是悔改。赎罪券仅能赎买从人来的惩罚,不能赎买人在炼狱中所受的刑罚,第一,因为那是神所加的刑罚,教会法或者教皇无权减免。第二,赎罪券也不能换取耶稣和圣徒的功德来减免刑罚。赎罪券反而助长发行经手人的贪婪,引发大众对教皇的反对,是对信徒进入天国的虚假的平安保证。九十五条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是这样的:“当我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时,衪的意愿是希望信徒们毕生致力于悔改”。“唯有经历各种苦难,而不是虚假的平安担保,才能有把握进入天国。”
九十五条是以拉丁文写成的,本意是征求学术的辩论。但有人将它翻译成德文,以刚刚盛行起来的印刷术印刷发行,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一般认为这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严格来说,路德并没有说赎罪券是绝对错误的,他只是说“和神的恩典及十字架的虔诚相比,赎罪券实际上是最微不足道的”。他承认教皇在地上也是有惩罚会众的权利,赎罪券可以满足这种在地上的惩罚。但这一点几乎只有理论上的意义,从通篇来看,他的反对的口吻是很明确,甚至很激烈的,作为“虚假的平安保证”,赎罪券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效用。
禁欲
禁欲是一种生活型态,其特征通常是对若干俗世欢愉的禁绝,以达至宗教上及灵性上的目标。基督教(特别是修道运动)及印度宗教(包括瑜伽)的教导指救赠与解放涉及到“意志—身体”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乃透过对身、言、意方面的控制。
在某些宗教里,神职人员或其他的人,为了更接近神祇或悟得宇宙真理,而采取此类措施。
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üntzer,1490年 - 1525年5月27日)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激进派领袖,也是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重洗派(Anabaptist)人士。
1490年闵采尔生于德国哈茨的施托尔堡的一个工人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就组织过反对天主教会的秘密团体,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是他的主张更为激进,认为天主教的赎罪说“给破房子刷白粉”,应该拆掉破房子,而不用刷白粉。1521年发表《布拉格宣言》,主张用暴力实现社会变革。他直接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1525年5月16日在弗兰肯豪森战役中被俘,5月27日被杀害。
在信仰上,他与路德的称义观不一样,他认为,人的信心需要加上好行为才能被神称义。
约翰·加尔文生于巴黎诺阳,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三年,后又到外地学习法律。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要义》("Institute of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随即到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被驱逐出境。经数年潜心研究,1541年他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二十三年,使它成为新教的中心。加尔文主张预定论: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赞同宿命论;相反的,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其中以长老会的发展最为蓬勃。
路德在沃木斯会议受审(Luther vor dem Reichstag in Worms)
核心词:天主教会 马丁·路德 基督教 九十五条论纲 赎罪券 闵采尔 罗马教皇
书籍链接:
李振群,《透视2000-宗教改革与近代教会(卷三)》马来西亚: 协传培训中心, 1999: 51页
麦格夫,《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蔡锦图等译,香港: 基道出版社,2006: 126–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