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1.1 开学第一课:弘扬科学家精神
    • 1.2 导论
      • 1.2.1 关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 1.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 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1.2.4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 1.2.5 小结
    • 1.3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3.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3.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1.4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1.4.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4.2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1.5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1.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1.5.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1.5.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1.6 小结与测验
  •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2.1.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2.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2.2.2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2.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3.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2.4 小结与测验
  • 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3.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3.1.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1.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3.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3.2.1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3.2.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3.3.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3.3.2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3.4 小结与测验
  • 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4.1.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4.1.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4.1.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2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2.1 初步探索的意义
      • 4.2.2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4.3 小结和测验
  • 5 邓小平理论
    •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5.1.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5.1.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5.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 5.2.1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5.2.2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5.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5.4 小结与测验
  •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6.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6.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 6.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6.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6.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6.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 6.3.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6.4 小结和测验
  • 7 科学发展观
    •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7.1.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7.1.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7.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 7.2.1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7.2.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7.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7.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 7.3.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7.4 小结与测试
  •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8.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 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8.1.2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8.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 8.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 8.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 8.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8.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 8.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8.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8.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8.3.3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8.4 小结和测验
  • 9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9.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9.1.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9.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9.1.3 奋力实现中国梦
    • 9.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9.2.1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9.2.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 9.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 9.3.1 立足新发展阶段
        • 9.3.1.1 贯彻新发展理念
          • 9.3.1.1.1 构建新发展格局
    • 9.4 小结与测验
  • 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10.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10.1.1 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
      • 10.1.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0.1.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10.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0.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10.2.2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 10.2.3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 10.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10.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3.3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10.4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10.4.1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4.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0.5 建设美丽中国
      • 10.5.1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10.5.2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10.6 小结与测验
  • 1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1.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 11.2 全面深化改革
      • 11.2.1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11.2.2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 11.2.3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11.3 全面依法治国
      • 11.3.1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 11.3.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1.3.3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 11.4 全面从严治党
      • 11.4.1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 11.4.2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11.4.3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 11.5 小结和测验
  •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 12.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2.1.1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 12.1.2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12.1.3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12.2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2.2.1 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
      • 12.2.2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 12.2.3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 12.3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 12.3.1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 12.3.2 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 12.3.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12.4 小结和测验
  • 1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3.1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 13.1.1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 13.1.2 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 13.2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 13.2.1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3.2.2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13.3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3.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 13.3.2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3.4 小结和测验
  • 14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14.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 14.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14.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14.2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14.2.1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 14.2.2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 14.2.3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 14.3 小结和测验
  • 15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 15.1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 16 期末复习总测验
    • 16.1 期末复习总测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1 学习要点
  • 2 教学视频
  • 3 拓展视频
  • 4 学习资料

□ 学习要点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为什么能在其他各种势力和主义都失败的情况下,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能一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什么能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这一个又一个“为什么能”的荅案,就蕴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不了解近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便不可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也就无法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1、近代中国国情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需要,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