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专题1 马克思主义观
    •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1.3 “三进”精品课习题(1-3)
    • 1.4 辅助视听资料
  • 2 专题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 2.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 2.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2.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2.4 唯物辩证方法
    • 2.5 “三进”精品课习题(4-9)
    • 2.6 辅助视听资料
  • 3 专题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3.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3.2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
    • 3.3 “三进”精品课习题(10-12)
    • 3.4 辅助视听资料
  • 4 专题4 唯物史观
    • 4.1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 4.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 4.3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 4.4 “三进”精品课习题(13-15)
    • 4.5 辅助视听资料
  • 5 专题5 资本主义论(上)
    • 5.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
    • 5.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
    • 5.3 “三进”精品课习题(16-22)
    • 5.4 辅助视听资料
  • 6 专题6 资本主义论(下)
    • 6.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6.2 资本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 6.3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 6.4 “三进”精品课习题(23-26)
    • 6.5 辅助视听资料
  • 7 专题7 社会主义论
    • 7.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7.2 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7.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7.4 “三进”精品课习题(27-28)
    • 7.5 辅助视听资料
  • 8 专题8 共产主义论
    • 8.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8.2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
    • 8.3 “三进”精品课习题(29-30)
    • 8.4 辅助视听资料
  • 9 平“语”近人
    • 9.1 第一集
    • 9.2 第二集
    • 9.3 第三集
    • 9.4 第四集
    • 9.5 第五集
    • 9.6 第六集
    • 9.7 第七集
    • 9.8 第八集
    • 9.9 第九集
    • 9.10 第十集
    • 9.11 第十一集
    • 9.12 第十二集
  •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 10.1 第一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10.2 第二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 10.3 ​第三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 10.4 第四讲 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
    • 10.5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10.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 10.7 第七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10.8 第八讲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 10.9 第九讲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 10.10 第十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 10.11 第十一讲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0.12 第十二讲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0.13 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10.14 第十四讲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10.15 第十五讲 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10.16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10.17 第十七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0.18 第十八讲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19 第十九讲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10.20 第二十讲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21 第二十一讲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10.22 第二十二讲 建设美丽中国
    • 10.23 第二十三讲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24 第二十四讲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10.25 第二十五讲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10.26 第二十六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0.27 第二十七讲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0.28 第二十八讲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 10.29 第二十九讲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10.30 第三十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11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品课
    • 11.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哪些深刻复杂变化?
    • 11.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 11.3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 11.4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 11.5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 11.6 在危机中育先机 与变局中开新局
  • 12 党的重要文献
    • 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
    • 12.2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
    • 12.3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
    • 1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 1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 12.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 12.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 12.8 党的二十大报告
  • 13 《求是》杂志习近平重要文章
    • 13.1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13.2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3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13.4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 13.5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 13.6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13.7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13.8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13.9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 13.10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 13.11 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12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13.1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13.14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 13.15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 13.16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 13.17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13.18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 13.19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13.20 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 13.2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13.22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 13.23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13.24 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 13.25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13.26 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 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 13.2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28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13.29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 13.30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13.31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 13.32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13.3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34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13.35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13.36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13.37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 13.38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13.39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 13.40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 14.1 序言
    • 14.2 敬民篇
    • 14.3 为政篇
    • 14.4 立德篇
    • 14.5 修身片
    • 14.6 笃行篇
    • 14.7 劝学篇
    • 14.8 任贤篇
    • 14.9 天下篇
    • 14.10 廉政篇
    • 14.11 信念篇
    • 14.12 创新篇
  • 15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15.1 敬民篇
    • 15.2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3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5.4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5.5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 15.6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7 民齐者强。——《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9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1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5.11 治理篇
    • 15.1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 15.13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14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信念篇
信念篇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同志一再用这个比喻,强调信念的重要性‍‌‍‍‌‍‌‍‍‍‌‍‍‌‍‍‍‌‍‍‌‍‍‍‌‍‍‍‍‌‍‌‍‌‍‌‍‍‌‍‍‍‍‍‍‍‍‍‌‍‍‌‍‍‌‍‌‍‌‍。的确,精神上如果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行不正、站不直,遑论开展工作、领导改革了‍‌‍‍‌‍‌‍‍‍‌‍‍‌‍‍‍‌‍‍‌‍‍‍‌‍‍‍‍‌‍‌‍‌‍‌‍‍‌‍‍‍‍‍‍‍‍‍‌‍‍‌‍‍‌‍‌‍‌‍。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90多年来,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革命年代,这是前赴后继、百折无悔的追求;建设年代,这是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奉献;改革年代,这是敢为人先、搏击潮头的干劲。正因为用理想信念铸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让我们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也正因为理想信念招展着高昂的旗帜,才让我们得到了亿万人民的支持。
当前,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因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是“总开关”失灵的问题。“信念坚定”,被习近平同志作为评判干部是否合格的“第一标准”。面对“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我们更该坚定理想信念,为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积累起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我们说“中国梦”,正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上学就业到买车买房,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要求每个公民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党的十八大强调,“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面对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矛盾,面对思想观念多元的状态,特别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13亿多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汇聚起来的力量。
■原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南宋﹞陆游《病起书怀》
■释义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陆游被免官后,移居成都西南浣花村,缠绵病榻二十余日,愈后作《病起书怀》二首,此为第一首。
这首诗从诗人身体衰弱、客居江边的现实境况起笔,以夜读诸葛亮《出师表》煞尾。诗人一生屡遭顿挫,年过半百仍壮志难酬。却在诗中说“事定犹须待阖棺”,表明他对前途依然充满希望。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谓本首七律的“诗眼”,与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都表明作者虽然地位卑微,但从未忘却忧国忧民的责任。这句话也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用以自勉自励的座右铭。尾联写诗人夜半挑灯细读《出师表》,含蓄地表达了忠心报国的愿望。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解读
这是郑板桥对竹子品格的描述:站定青山之上,扎根岩石之中,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坚劲挺直。竹子的品格,也正像人的品格。为什么一些人为了理想,能“虽九死而犹未悔”?为什么一些人为了事业,能“历百折而仍向东”?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信念之于人,就像青山与岩石之于竹子,有了它,才能向着目标前行,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具备政治定力。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才有自觉的践行。而一个国家要达到发展的目标、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样需要有定力、有航标,同样需要能扎根传统、抱持自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定风珠”。
■原典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释义
《竹石》是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写竹,实则借竹喻人,表现其正直倔强的品格,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铁骨。
这首七言绝句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竹子扎根于岩石的缝隙,经受风霜雨雪的击打,但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把岩竹拟人化了。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经过无数次磨难,岩竹变得愈发坚韧不拔,任凭狂风肆虐也毫不动摇。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的无所畏惧、俊逸潇洒、积极乐观。
诗如其人,郑板桥在为人、为官、为事方面无不彰显了“岩竹”坚忍执着的品格‍‌‍‍‌‍‌‍‍‍‌‍‍‌‍‍‍‌‍‍‌‍‍‍‌‍‍‍‍‌‍‌‍‌‍‌‍‍‌‍‍‍‍‍‍‍‍‍‌‍‍‌‍‍‌‍‌‍‌‍。也许正是具备了“岩竹”的品格,诗人才产生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悯民情怀,保持着“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人格气节,修炼出“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风骨。


志之所趋,
无远勿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
无坚不入,
锐兵精甲,
不能御也。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等文中引用
■解读
精神意志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如果志向坚定,就能为了志向而不断奋斗、为了志向而顽强拼搏,越是艰难困苦,越会愈挫愈勇。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当前,我们的领导干部,也应该常常问一问自己,人生在世,是汲汲于名利地位,还是把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是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的重大分野,是每个人,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自古至今,为官者的价值都承载于奉公为民上,在领导干部的价值排序中,为人民服务应该始终排在物质利益前面,干事创业应该始终排在无所作为前面。也只有解决了“立志”的问题,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价值。■原典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释义
上文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彰显了一个人的远大志向,以及为理想不断求索的进取精神。趋:归向。届:到。意思是,人若志存高远,则无不可实现之目标,纵然山海尽头,亦不能阻止其追求理想的步伐;则无攻不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无法抵御他的坚定信念。
立志,是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即一个人确定一个长远目标,循序渐进,不懈进取奋斗,进而向自身目标不断靠拢的过程。亦即《左传》所言:“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成祖朱棣也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成事者。”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性。《格言联璧》“处事”类中还有“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登上成功的巅峰。
 
石可破也,
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
而不可夺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一事当前,有什么选择、会怎么行动,取决于如何认识这件事。而理想信念,就决定着一个人能不能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广的视角看待人生,看待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对于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回答不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精神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引用的这句话所说,理想信念,就像石头的坚硬、丹砂的赤红,是共产党人根本的属性。焦裕禄兰考治沙,杨善洲荒山播绿,为什么能不顾身体病痛、不怕条件艰苦?正是因为有着理想信念的支撑。党中央反复强调补好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正是要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原典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战国﹞吕不韦及门客《吕氏春秋•诚廉》
■释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石头可被打碎,但无法改变它坚硬的质地;丹砂可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朱红的颜色。硬度和颜色分别是石头、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择取变更的。洁身自好的豪杰义士,其名节也像“石坚”“丹赤”一样无法玷污。
《吕氏春秋》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父亲去世后,他们因不愿互相伤害均放弃王位。二人听说周文王仁德,便前去投奔。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崇尚计谋,借助贿赂,倚仗武力,维持威势。他们认为周德已经衰微,誓死不做周的子民,去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伯夷列传》置于《史记》七十列传之首,亦有太史公对气节的极度推崇、赞美之意。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
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同志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这种深邃的爱国主义,正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不管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这种家国情怀的写照‍‌‍‍‌‍‌‍‍‍‌‍‍‌‍‍‍‌‍‍‌‍‍‍‌‍‍‍‍‌‍‌‍‌‍‌‍‍‌‍‍‍‍‍‍‍‍‍‌‍‍‌‍‍‌‍‌‍‌‍。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从“振兴中华”到“我们都是汶川人”,百余年来,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国梦前行,赋予我们向着民族复兴进发的能量。这种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必然的组成部分。
■原典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次年农历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吟诗两首,留别家人。此为第二首。
此诗的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广为传颂的名句。上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死:偏义复词,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起陪衬作用;下句的“祸福”用法相同。林则徐认为: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即使牺牲性命亦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灾祸而躲避。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
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诗人借《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以戏语劝慰妻子。并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作为一介谪臣,诗人语气平和,于旷达幽默之中,隐含着难以抑制的忧患意识,展现了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怀。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如果说有一句话能体现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坚毅的个性品质,那就一定是《周易》中的这句。以天与人对应,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更是一种顺天而动、法天而行的世界观念。如同天的刚强劲健,人也应该是刚毅坚卓、力求进步的。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这正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民族特性。而在近代以来,这样的民族性,因为沉沦与奋发、屈辱与抗争而尤显昭彰。多少仁人志士,有着“抛洒热血、毁家纾难”的慷慨;多少跋涉探索,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从未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此之近,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梦想彼岸,越是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完成实现梦想的惊人一跃,尤需我们这代人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新一轮改革大潮涌动,民族复兴曙光在前,我们更需秉持这样的精神特质,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创造铭刻史册的辉煌。
■原典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殷周至秦汉﹞《周易•乾卦》
■释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天行:天道。健:运行不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与之相应,坤卦《象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说。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即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努力成为“真君子”。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摈私欲尚果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接物,应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严,责人轻,有容人之量。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担负起历史重任。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校训。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
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有什么可能会侵蚀一个人的信念、改变一个人的心志?《孟子》中的这句名言将其概括为:财富地位、贫穷困苦和权势武力。然而,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外力之下,还不改初衷、不负初心呢?正是因为能怀抱理想、能秉持信念。有了理想信念做主心骨,行为就有了指南针、有了坐标系,能够面对荣华不贪慕、面对利益不伸手、面对考验不变色。在孟子眼中,这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在内蒙古调研时的讲话,都是以之为党员干部道德品格的标准。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广居”是整个国家民族,“正位”是共产主义信仰,“大道”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纯粹的共产党人。
■原典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
以上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段对话。
战国时期,纵横家盛行,他们凭借口才和机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取得高官厚禄,故有人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在这段对话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起的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逢迎诸侯以博上位,毫无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并提出了自己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财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其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变节。
孟子这段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两千多年来,鞭策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精神支柱。
 
雄关漫道真如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长风破浪会有时。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2年11月29日,履新不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用这三句诗,描摹了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壮阔历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而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一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展现出光明的前景。这三句沉雄豪迈的诗句,正表达了我们追求中国梦无比坚强的信念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所有致力于民族大业者,当以总书记这段话为鞭策。
■原典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释义
《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2月,为毛泽东同志长征途中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所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点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营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将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下阕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头,语调虽比较舒缓,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红军闯关夺隘的艰辛。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夺取雄关的艰辛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漫道”二字又透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漫道:莫说,不要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仅抒写了人民必胜的信心,而且对困难的鄙夷与蔑视也跃然纸上。
■原典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释义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一举攻克国民党盘踞了22年的统治中心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平西郊香山的双清别墅得知消息后兴奋异常,即兴赋诗。当时,中共中央军委曾将此诗电发前线,给战斗中的全军指战员以巨大鼓舞。
诗的前四句抒情,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和“千里江防”,国民党统治宣告灭亡,中国历史即将开始新的篇章。后四句议论,把政治上的战略决策文学化,蕴含深邃的哲理,令人豁然开朗。诗中活用典故,意境深远。项羽反秦,威震海内,但数失良机,终致兵败垓下‍‌‍‍‌‍‌‍‍‍‌‍‍‌‍‍‍‌‍‍‌‍‍‍‌‍‍‍‍‌‍‌‍‌‍‌‍‍‌‍‍‍‍‍‍‍‍‍‌‍‍‌‍‍‌‍‌‍‌‍。这是为人熟知的史实,但一经毛泽东同志点化,便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包含毛泽东同志对历史的慨叹与思考。上句借用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成句。天是自然之物,然而长期见证历史变迁,也会对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某种情感反应。下句对人间正在行进着的历史车轮无可阻挡的沧桑巨变,抒发了无限感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所言:“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原典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释义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此为第一首。唐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后因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这首《行路难》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诗歌一开头,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欢乐的宴会。羞:又作“馐”,美味的食物。直:又作“值”,价值。紧接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情感急转直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穿越千载,看到姜太公垂钓得遇周文王、伊尹以微贱之身得到商王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迷失与求索,急遽交错变化。“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紧促、跳跃,逼肖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两句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将有一天会像南朝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