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专题1 马克思主义观
    •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1.3 “三进”精品课习题(1-3)
    • 1.4 辅助视听资料
  • 2 专题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 2.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 2.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2.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2.4 唯物辩证方法
    • 2.5 “三进”精品课习题(4-9)
    • 2.6 辅助视听资料
  • 3 专题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3.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3.2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
    • 3.3 “三进”精品课习题(10-12)
    • 3.4 辅助视听资料
  • 4 专题4 唯物史观
    • 4.1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 4.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 4.3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 4.4 “三进”精品课习题(13-15)
    • 4.5 辅助视听资料
  • 5 专题5 资本主义论(上)
    • 5.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
    • 5.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
    • 5.3 “三进”精品课习题(16-22)
    • 5.4 辅助视听资料
  • 6 专题6 资本主义论(下)
    • 6.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6.2 资本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 6.3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 6.4 “三进”精品课习题(23-26)
    • 6.5 辅助视听资料
  • 7 专题7 社会主义论
    • 7.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 7.2 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7.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7.4 “三进”精品课习题(27-28)
    • 7.5 辅助视听资料
  • 8 专题8 共产主义论
    • 8.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8.2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
    • 8.3 “三进”精品课习题(29-30)
    • 8.4 辅助视听资料
  • 9 平“语”近人
    • 9.1 第一集
    • 9.2 第二集
    • 9.3 第三集
    • 9.4 第四集
    • 9.5 第五集
    • 9.6 第六集
    • 9.7 第七集
    • 9.8 第八集
    • 9.9 第九集
    • 9.10 第十集
    • 9.11 第十一集
    • 9.12 第十二集
  •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 10.1 第一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10.2 第二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 10.3 ​第三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 10.4 第四讲 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
    • 10.5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10.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 10.7 第七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10.8 第八讲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 10.9 第九讲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 10.10 第十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 10.11 第十一讲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0.12 第十二讲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0.13 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10.14 第十四讲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10.15 第十五讲 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10.16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10.17 第十七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0.18 第十八讲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10.19 第十九讲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10.20 第二十讲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0.21 第二十一讲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10.22 第二十二讲 建设美丽中国
    • 10.23 第二十三讲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0.24 第二十四讲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10.25 第二十五讲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10.26 第二十六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0.27 第二十七讲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10.28 第二十八讲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 10.29 第二十九讲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10.30 第三十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11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品课
    • 11.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哪些深刻复杂变化?
    • 11.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 11.3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 11.4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 11.5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 11.6 在危机中育先机 与变局中开新局
  • 12 党的重要文献
    • 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
    • 12.2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
    • 12.3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
    • 1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 1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 12.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
    • 12.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 12.8 党的二十大报告
  • 13 《求是》杂志习近平重要文章
    • 13.1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13.2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3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13.4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 13.5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 13.6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13.7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13.8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13.9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 13.10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 13.11 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12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13.1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13.14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 13.15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 13.16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 13.17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13.18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 13.19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13.20 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 13.2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13.22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 13.23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13.24 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 13.25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13.26 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 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 13.2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28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13.29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 13.30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13.31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 13.32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13.3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13.34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13.35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13.36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13.37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 13.38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13.39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 13.40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4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 14.1 序言
    • 14.2 敬民篇
    • 14.3 为政篇
    • 14.4 立德篇
    • 14.5 修身片
    • 14.6 笃行篇
    • 14.7 劝学篇
    • 14.8 任贤篇
    • 14.9 天下篇
    • 14.10 廉政篇
    • 14.11 信念篇
    • 14.12 创新篇
  • 15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15.1 敬民篇
    • 15.2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3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5.4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5.5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 15.6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7 民齐者强。——《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9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1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 15.11 治理篇
    • 15.1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 15.13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15.14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经两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题目进行集体学习,这是第三次。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2022年3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习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树。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3月15日,我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部署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科技攻关,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我多次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现在,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强烈。在今年1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我专门强调要注意防范八个认识误区,其中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借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之机,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严把关口,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21日上午,习近平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同“六老汉”代表及林场职工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018年5月18日,我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