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程
王莹
目录
暂无搜索结果
1 绪论
1.1 PPT
1.2 伤寒论的沿革、学术渊源、伤寒的含义、辨证方法、治则治法
2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1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2.2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2.2.1 一、太阳病表证
2.2.1.1 (一)中风表虚证
2.2.1.1.1 1.桂枝汤证及灵活应用
2.2.1.1.2 2.桂枝汤禁例
2.2.1.1.3 3.桂枝汤兼证
2.2.1.1.3.1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2.1.1.3.2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2.2.1.1.3.3 (3)桂枝加附子汤证
2.2.1.1.3.4 (4)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2.1.1.3.5 (5)桂枝新加汤证
2.2.1.2 (二)伤寒表实证
2.2.1.2.1 1.麻黄汤证及灵活应用
2.2.1.2.2 2.麻黄汤禁例
2.2.1.2.3 3.麻黄汤兼证
2.2.1.2.3.1 (1)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
2.2.1.2.3.2 (2)大青龙汤证
2.2.1.2.3.3 (3)小青龙汤证
2.2.1.3 (三)表郁轻证
2.2.1.3.1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2.1.3.2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2.2.1.3.3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2.2.1.3.4 复习思考题
2.2.2 二、太阳病里证
2.2.2.1 (一)蓄水证(五苓散证)
2.2.2.2 (二)蓄血证
2.2.2.2.1 1.桃核承气汤证
2.2.2.2.2 2.抵当汤证
2.2.2.2.3 3.抵当丸证
2.2.2.2.4 复习思考题
2.3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2.3.1 一、辨治纲要
2.3.2 二、辨治示例
2.3.2.1 (一)热证
2.3.2.1.1 1.栀子豉汤类证
2.3.2.1.2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2.3.2.1.3 3.白虎加人参汤证
2.3.2.1.4 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2.3.2.1.5 5.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2.3.2.2 (二)心阳虚证
2.3.2.2.1 1.桂枝甘草汤证
2.3.2.2.2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2.3.2.2.3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2.3.2.2.4 4.桂枝加桂汤证
2.3.2.3 (三)水气证
2.3.2.3.1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3.2.3.2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2.3.2.3.3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3.2.4 (四)脾虚证
2.3.2.4.1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2.3.2.4.2 2.小建中汤证
2.3.2.4.3 3.桂枝人参汤证
2.3.2.5 (五)肾阳虚证
2.3.2.5.1 1.干姜附子汤证
2.3.2.5.2 2.茯苓四逆汤证
2.3.2.5.3 3.真武汤证
2.3.2.6 (六)阴阳两虚证
2.3.2.6.1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2.3.2.6.2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2.3.2.6.3 3.炙甘草汤证
2.3.2.7 (七)结胸证
2.3.2.7.1 1.结胸辨证
2.3.2.7.2 2.热实结胸证
2.3.2.7.2.1 (1)大陷胸汤证
2.3.2.7.2.2 (2)大陷胸丸证
2.3.2.7.2.3 (3)小陷胸汤证
2.3.2.7.3 3.寒实结胸证(三物白散证)
2.3.2.7.4 4.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2.3.2.8 (八)脏结证
2.3.2.9 (九)痞证
2.3.2.9.1 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2.3.2.9.2 2.热痞证
2.3.2.9.2.1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3.2.9.2.2 (2)附子泻心汤证
2.3.2.9.3 3.寒热错杂痞证
2.3.2.9.3.1 (1)半夏泻心汤证
2.3.2.9.3.2 (2)生姜泻心汤证
2.3.2.9.3.3 (3)甘草泻心汤证
2.3.2.9.4 4.其他痞证
2.3.2.9.4.1 (1)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
2.3.2.9.4.2 (2)水痞证(五苓散证)
2.3.2.9.5 5 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2.3.2.10 (十)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2.3.2.11 复习思考题
2.4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2.4.1 (一)饮停胸胁证(十枣汤证)
2.4.2 (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
2.4.3 (三)风湿证
2.4.3.1 1.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
2.4.3.2 2.甘草附子汤证
3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1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3.2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3.2.1 一、阳明病热证
3.2.1.1 1.栀子豉汤证
3.2.1.2 2.白虎汤证
3.2.1.3 3.白虎加人参汤证
3.2.1.4 4.猪苓汤证
3.2.2 二、阳明病实证
3.2.2.1 (一)攻下法
3.2.2.1.1 1.调胃承气汤证
3.2.2.1.2 2.小承气汤证
3.2.2.1.3 3.大承气汤证
3.2.2.2 (二)润导法
3.2.2.2.1 1.麻子仁丸证
3.2.2.2.2 2.蜜煎方、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3.2.2.3 (三)下法辨证及阳明三急下证
3.2.2.4 复习思考题
3.3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3.3.1 一、发黄证
3.3.1.1 (一)湿热发黄证
3.3.1.1.1 1.茵陈蒿汤证
3.3.1.1.2 2.栀子柏皮汤证
3.3.1.1.3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3.3.1.2 (二)寒湿发黄证
3.3.1.3 (三)被火发黄证
3.3.2 二、血热证
3.3.2.1 (一)衄血证
3.3.2.2 (二)下血证
3.3.2.3 (三)蓄血证(抵当汤证)
3.3.2.4 复习思考题
3.4 第四节 阳明病中风中寒证
3.4.1 (一)辨治纲要
3.4.2 (二)中寒呕逆证(吴茱萸汤证)
3.4.3 (三)辨虚证实证
4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4.1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4.2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4.2.1 小柴胡汤证、禁例及灵活运用
4.3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4.3.1 一、柴胡桂枝汤证
4.3.2 二、大柴胡汤证
4.3.3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4.3.4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4.3.5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4.4 第四节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
4.5 复习思考题
5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1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
5.2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5.3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5.3.1 一、太阴病兼表证(桂枝汤证)
5.3.2 二、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及太阴发黄证
5.4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5.5 复习思考题
6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6.1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6.2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6.2.1 一、少阴寒化证
6.2.1.1 (一)四逆汤证
6.2.1.2 (二)通脉四逆汤证
6.2.1.3 (三)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6.2.1.4 (四)真武汤证
6.2.1.5 (五)附子汤证
6.2.1.6 (六)吴茱萸汤证
6.2.1.7 (七)桃花汤证
6.2.1.8 (八)正虚气陷证
6.2.2 二、少阴热化证
6.2.2.1 (一)黄连阿胶汤证
6.2.2.2 (二)猪苓汤证
6.2.3 三、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
6.2.4 复习思考题
6.3 第三节 少阴兼变证
6.4 第四节 咽痛证
6.4.1 一、猪肤汤证
6.4.2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6.4.3 三、苦酒汤证
6.4.4 四、半夏散及汤证
6.5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6.6 复习思考题
7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7.1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
7.2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7.2.1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7.2.1.1 (一)乌梅丸证
7.2.1.2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7.2.1.3 (三)麻黄升麻汤证
7.2.2 二、厥阴寒证
7.2.2.1 (一)当归四逆汤、当归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7.2.2.2 (二)吴茱萸汤证
7.2.3 三、厥阴热证
7.2.4 复习思考题
7.3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证
7.4 第四节 辨厥证
7.4.1 一、厥证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7.4.2 二、厥证辨治
7.4.2.1 (一)热厥
7.4.2.2 (二)寒厥
7.4.2.3 (三)痰厥(瓜蒂散证)
7.4.2.4 (四)水厥(茯苓甘草汤证)
7.5 第五节 辨呕哕下利证
7.5.1 一、辨呕证
7.5.1.1 (一)阳虚阴盛证
7.5.1.2 (二)邪传少阳证
7.5.1.3 (三)痈脓致呕证
7.5.2 二、辨哕证
7.5.2.1 (一)误治胃寒证
7.5.2.2 (二)哕而腹满证
7.5.3 三、辨下利证
7.5.3.1 (一)下利辨证
7.5.3.2 (二)实热下利证
7.5.3.3 (三)虚寒下利证
7.5.3.3.1 1.阳虚阴盛下利证
7.5.3.3.2 2.虚寒下利兼表证
7.5.3.3.3 3.虚寒下利转归
7.6 新建课程目录
7.7 第六节 厥阴病预后
8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8.1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
8.2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
8.2.1 理中丸证
8.2.2 新建课程目录
8.2.3 新建课程目录
8.3 第三节 愈后调养
9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9.1 第一节 辨阴阳易证
9.2 第二节 辨差后劳复证
9.2.1 一、差后劳复辨治
9.2.1.1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
9.2.1.2 (二)小柴胡汤证
9.2.1.3 (三)牡蛎泽泻散证
9.2.1.4 (四)竹叶石膏汤证
9.2.2 二、差后饮食调养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
上一节
下一节
选择班级
确定
取消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