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组织行为学概述
    • 1.1 组织行为学概述
    • 1.2 管理者及其职能
    • 1.3 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
    • 1.4 员工行为的分析框架
  • 2 如何知人善用—个体心理与行为
    • 2.1 人岗匹配理论
    • 2.2 能力、知识与技能
    • 2.3 能力的类型
    • 2.4 能力的差异及其应用
    • 2.5 价值观及其分类
    • 2.6 职业价值观
    • 2.7 职业性向理论
    • 2.8 气质类型
    • 2.9 气质类型在管理中的运用
    • 2.10 冒险性及主动性人格
    • 2.11 核心自我评价
    • 2.12 大五人格
    • 2.13 素质的冰山模型
    • 2.14 个性心理在组织情境中的应用
  • 3 如何准确认识他人—社会认知与归因
    • 3.1 什么是社会认知
    • 3.2 对他人的认知过程
    • 3.3 社会认知偏差(上)
    • 3.4 社会认知偏差(下)
    • 3.5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 4 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 4.1 需要、动机与行为
    • 4.2 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上)
    • 4.3 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下)
    • 4.4 双因素理论
    • 4.5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 4.6 期望理论(上)
    • 4.7 期望理论(下)
    • 4.8 自我效能感理论
    • 4.9 强化理论
    • 4.10 公平理论
    • 4.11 目标设置理论
    • 4.12 工作特征模型(上)
    • 4.13 工作特征模型(下)
  • 5 如何有效改变员工态度
    • 5.1 态度及其构成
    • 5.2 认知失调理论
    • 5.3 参与改变态度
    • 5.4 工作满意度
    • 5.5 组织承诺及组织支持感
  • 6 如何管理群体行为
    • 6.1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上)
    • 6.2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下)
    • 6.3 从众效应
    • 6.4 社会惰化
    • 6.5 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
    • 6.6 群体决策存在的问题
    • 6.7 群体思维
    • 6.8 群体的凝聚力(上)
    • 6.9 群体的凝聚力(下)
    • 6.10 角色(上)
    • 6.11 角色(下)
    • 6.12 群体规范
    • 6.13 群体的发展阶段
  • 7 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
    • 7.1 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 7.2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团队形式
    • 7.3 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 7.4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团队成员配置(上)
    • 7.5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团队成员配置(下)
    • 7.6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外部条件
    • 7.7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过程管理
  • 8 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 8.1 领导的本质
    • 8.2 领导者、管理者的影响力
    • 8.3 领导力修炼
    • 8.4 领导的特质理论
    • 8.5 领导的行为理论
    • 8.6 领导的权变理论(上)
    • 8.7 领导的权变理论(下)
  • 9 如何设计组织结构
    • 9.1 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上)
    • 9.2 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下)
    • 9.3 组织结构设计
    • 9.4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 10 总结与答疑
    • 10.1 总结
    • 10.2 答疑(一)
    • 10.3 答疑(二)
    • 10.4 答疑(三)
    • 10.5 答疑(四)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能力、知识与技能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知识

关于知识的解释,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解释: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管表征,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形式;而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两个理论流派对于知识的看法不相同,而我们在当代教学过程中比较认同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即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认知经验的概括。

2.技能

技能是活动水平的概括,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前者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比如写字、弹琴;后者是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比如写作、阅读。

3.能力

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既包括一般能力——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也称为智力),如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也包括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管理能力、绘画能力等。

弄清三者各自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三者之间的联系: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三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看: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基础,而技能反过来也可以巩固知识的学习,深化对于学习的理解。

其次,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但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而能力反过来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