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组织行为学概述
    • 1.1 组织行为学概述
    • 1.2 管理者及其职能
    • 1.3 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
    • 1.4 员工行为的分析框架
  • 2 如何知人善用—个体心理与行为
    • 2.1 人岗匹配理论
    • 2.2 能力、知识与技能
    • 2.3 能力的类型
    • 2.4 能力的差异及其应用
    • 2.5 价值观及其分类
    • 2.6 职业价值观
    • 2.7 职业性向理论
    • 2.8 气质类型
    • 2.9 气质类型在管理中的运用
    • 2.10 冒险性及主动性人格
    • 2.11 核心自我评价
    • 2.12 大五人格
    • 2.13 素质的冰山模型
    • 2.14 个性心理在组织情境中的应用
  • 3 如何准确认识他人—社会认知与归因
    • 3.1 什么是社会认知
    • 3.2 对他人的认知过程
    • 3.3 社会认知偏差(上)
    • 3.4 社会认知偏差(下)
    • 3.5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 4 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 4.1 需要、动机与行为
    • 4.2 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上)
    • 4.3 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下)
    • 4.4 双因素理论
    • 4.5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 4.6 期望理论(上)
    • 4.7 期望理论(下)
    • 4.8 自我效能感理论
    • 4.9 强化理论
    • 4.10 公平理论
    • 4.11 目标设置理论
    • 4.12 工作特征模型(上)
    • 4.13 工作特征模型(下)
  • 5 如何有效改变员工态度
    • 5.1 态度及其构成
    • 5.2 认知失调理论
    • 5.3 参与改变态度
    • 5.4 工作满意度
    • 5.5 组织承诺及组织支持感
  • 6 如何管理群体行为
    • 6.1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上)
    • 6.2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下)
    • 6.3 从众效应
    • 6.4 社会惰化
    • 6.5 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
    • 6.6 群体决策存在的问题
    • 6.7 群体思维
    • 6.8 群体的凝聚力(上)
    • 6.9 群体的凝聚力(下)
    • 6.10 角色(上)
    • 6.11 角色(下)
    • 6.12 群体规范
    • 6.13 群体的发展阶段
  • 7 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
    • 7.1 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 7.2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团队形式
    • 7.3 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 7.4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团队成员配置(上)
    • 7.5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团队成员配置(下)
    • 7.6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外部条件
    • 7.7 如何建设高绩效团队—过程管理
  • 8 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 8.1 领导的本质
    • 8.2 领导者、管理者的影响力
    • 8.3 领导力修炼
    • 8.4 领导的特质理论
    • 8.5 领导的行为理论
    • 8.6 领导的权变理论(上)
    • 8.7 领导的权变理论(下)
  • 9 如何设计组织结构
    • 9.1 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上)
    • 9.2 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下)
    • 9.3 组织结构设计
    • 9.4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 10 总结与答疑
    • 10.1 总结
    • 10.2 答疑(一)
    • 10.3 答疑(二)
    • 10.4 答疑(三)
    • 10.5 答疑(四)
  • 11 阅读
    • 11.1 阅读
  • 12 问卷调查
    • 12.1 问卷调查
社会认知偏差(上)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生活中的“晕轮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的是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其中就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三个效应。“首因效应”和“刻板印象”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能看意识到,所以大家比较的熟悉,”晕轮效应”其实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只是大家没有太意识到他。所以今天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到底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上个世纪,俄国有一位著名的大文豪叫普希金。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虽然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其实是以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其错误在于: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会给我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认知偏差,我们需要认清这种偏差,以此降低它对我们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