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运动与健康促进
    • 1.1 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概述
    • 1.2 体质健康的测定与评价
    • 1.3 运动与疾病防治
    • 1.4 运动与营养
  • 2 运动中的安全防护
    • 2.1 运动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对策
    • 2.2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
    • 2.3 常见运动损伤诊断与处理
  • 3 运动与心理健康
    • 3.1 运动与情绪调节
    • 3.2 运动与社会适应
  • 4 体育文化
    • 4.1 中国体育文化
    • 4.2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
    • 4.3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 5 田径
    • 5.1 田径概述
    • 5.2 跑类
    • 5.3 跳跃类
    • 5.4 投掷类
  • 6 排球
    • 6.1 排球简介
    • 6.2 排球的基本技术
    • 6.3 排球的基本战术
    • 6.4 排球比赛赏析
  • 7 乒乓球
    • 7.1 乒乓球概述及基本理论
    • 7.2 乒乓球基本技战术
    • 7.3 乒乓球竞赛规则和赛事
    • 7.4 乒乓球比赛观赏
  • 8 羽毛球
    • 8.1 羽毛球发展概述
    • 8.2 羽毛球的基本技术
    • 8.3 羽毛球的基本战术
    • 8.4 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赛事
    • 8.5 羽毛球比赛观赏
  • 9 健康太极
    • 9.1 太极拳概述
    • 9.2 太极拳的动作特点
    • 9.3 太极拳的健康功能
    • 9.4 健康太极拳
  • 10 形体训练
    • 10.1 形体训练概述
    • 10.2 站立姿势
    • 10.3 坐姿
    • 10.4 手位与脚位
    • 10.5 脚部练习
    • 10.6 身体躯干波浪
  • 11 体能训练
    • 11.1 体能训练概述
    • 11.2 体能训练基本方法
  • 12 阅读
    • 12.1 阅读
  • 13 问卷调查
    • 13.1 问卷调查
太极拳概述
  • 1 视频
  • 2 章节测试




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虽然有待深入考证研究和逐步取得共识,但其成形和成熟于明清时期,繁衍和推广于清末及民国前期(可能于1840—1937),普及和繁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人们普遍的认识。

太极拳的发展脉络在陈长兴之前的说法不一,但自19世纪二三十年代邯郸永年广府镇杨露禅得陈长兴传授之后,太极拳传承有序、发展脉络清晰,并呈蓬勃向上之势。


自1820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师从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十多年后,学得十三势长拳的真谛,练就了一身本领。约在1840年,由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乡武汝清举荐,进入京城清王府教拳。其拳艺征服了北京武术界,人称“杨无敌”,其拳术也被称为杨式太极拳,从学者众多,被后世人推崇,树立了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杨露禅传拳于满人全佑,全佑传拳于其子吴鉴泉,吴鉴泉在对杨式太极拳小架子逐步修润和充实的基础上始创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处得知十三势长拳后,于1852年访学临近杨露禅学拳之地陈家沟的河南温县赵堡镇著名拳师陈清平,共同研究拳术月余,始得奥妙。他又在其长兄武澄清任知县的河南舞阳县得《王宗岳拳论》。其返回家乡后,参照所得《王宗岳拳论》以及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潜心钻研拳技拳理,并常与两位兄长武澄清、武汝清研究切磋,经数年不懈努力,终将多家拳术融会贯通,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被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出身富贵之家,性情耿直,文追鸿儒,痴迷拳术。他不慕仕途,也不以教拳为业,得其拳艺者仅有两个外甥李亦畲、李启轩。李亦畲也是痴迷拳术,他博学多才,文、武、医兼修。20岁时开始随舅父武禹襄学拳。在习拳研拳28年后,于1881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和自己的体会编纂成文,手书三册,俗称“老三本”。这是最早成册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太极拳”之名见诸文字记载便始于此本。李亦畲也不以传拳为主,课徒很少,其著名传人是郝为真。1914年郝为真进京访友,收徒孙禄堂。孙禄堂是带艺拜师,学成后,结合已精通的形意拳、八卦掌始创孙式太极拳。同年秋季,郝为真受聘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暨永年县立高级小学武术教员,这是太极拳进入国办学校并被列为必修课程之始。

民国初期,杨、武式,特别是杨式太极拳在北京及河北一带广为传播。随着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杨少侯分别于1918到上海、1920年到宁波、南京等地教拳,揭开了太极拳向南方传播的序幕。

1928年,陈长兴曾孙陈发科由家乡到北京教拳,增添了太极拳在北京传播的种类。同年,当时的各级国民政府在振衰起颓、以武强身、以武强国的呼声中纷纷举办国术馆,请各派太极拳人进馆教拳。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甫先后应邀赴南京、杭州,在中央国术馆任教,1930年定居上海。其族人和众多弟子随之南下,开始了杨式太极拳在沪、宁、江、浙、闽、粤等地的广泛传播。同年,武式太极拳传人郝月如应邀赴江苏国术馆和在南京的中央审计院、最高法院、中央大学教拳。1931年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1933年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一书发行;1934年杨澄甫第二部专著《太极拳体用全书》面世,蒋中正、蔡元培等14位名人为该书题词;1935年在河南国术馆任教的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写出了《太极拳正宗》一书。此间,形成了太极拳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传播高峰。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国术馆停办,太极拳传播一度势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6年,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出24式简化太极拳,通过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全社会推广,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太极拳热潮。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和推广标志着太极拳进入了国家统筹的规范化发展阶段,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随后,国家体委将杨式太极拳徒手套路和剑术套路修订为“88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还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修订了推手练习法、太极拳比赛评分标准,其中大部分内容于1961年编入体育学院的《武术》教材,1962年合编为《太极拳运动》出版发行。


在创编24式简化太极拳期间,为有利于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和发展,经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提议,国家体育部门明确了陈、杨、武、吴、孙式太极拳五大流派之说,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太极拳也开始迈入多样化发展时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局面。


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广泛开展了挖掘传统太极拳的活动,太极拳习练者中也出现了以简化太极拳为起点,探其来源、寻其根基、求学传统太极拳的热潮。陈、杨、武、吴、孙社会公认的五大流派传统太极拳传人纷纷走向社会,广传各家之长。历史久远、相传数代的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六合八法拳等多种太极拳也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开始了广泛的传授和普及。国家体育和武术主管部门也顺应太极拳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以杨式太极拳为主,融合其他太极拳种的技术特点,于1979年创编了48式太极拳。自1989年起,组织有关专家以传统太极拳为素材,创编出陈、杨、武、吴、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用于全国武术竞标赛的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还制定了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进一步推进了太极拳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发展。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太极拳被各级政府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项目广泛推广。许多太极拳传人走进机关、学校、部队、企业、农村、社区,进而走出国门教拳授拳。各类武馆、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太极拳的活动方式也从单纯的个人习练走向集体晨练,走向课间操、工间操,走向春晚、节庆等各种舞台,走向运动会、交流会、联谊会等各种赛场。1983年,5000人在上海全国运动会上集体演练简化太极拳;1998年,10000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体演练;2007年央视春晚的太极拳节目“行云流水”轰动全国;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震惊世界;2009年8月8日首个全民健身日,在北京庆祝活动上,33996人的太极拳集体演练打破世界吉尼斯记录。媒体清晨,全国各地的公园、广场大都有人在习练太极拳。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群众社团发起和组织了各种比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自1986年起每年一届。起自1991年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2008年改称为太极拳运动大会)已连续举办了11届。两年一届的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已举办了6届。2001年在三亚市举办了世界太极健康大会。近年来,赛事的种类逐渐增多,赛事的规模逐年扩大,赛事的参与者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太极拳运动已形成了以比赛促活动,以活动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的良性循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太极拳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91年以来,每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和国际武联下属各大洲举办的武术锦标赛都设有太极拳项目。孔子学院和许多国家举办的汉语学校都开设了太极拳课程。每年都有许多外籍太极拳爱好者来国内访学或参加比赛。据有关方面统计,太极拳已传播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上亿人在习练太极拳。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科学生活、自然生活意识的增强,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太极拳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乘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春风,登上规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新高度,给世界人民献上一份祥和与健康。